玉米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M5P型与Y<,Ⅱ-Ⅰ>型归群研究及育性相关片段的RAPD标记筛选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GenBank上已公布的玉米T、C、S群不育细胞质线粒体DNA特异基因T-urf13、atp6-C、orf355的片段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对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M5P型和YⅡ-Ⅰ型进行归群研究。以便为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M5P型和YⅡ-Ⅰ型的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以保持系B77、不育系CMS-YⅡ-ⅠB77、杂种F1代为材料,筛选了30个随机引物通过RAPD检测YⅡ-ⅠB77型不育系与其杂种F1代mtDNA的多态性,探讨不育系在引入恢复基因后mtDNA的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极有可能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结果如下: 1.新型不育细胞质归群研究通过T、C、S群与育性有关的mtDNA特异基因片段设计了三对引物,用三对引物扩增以自交系B77和U8112为核背景的两组同核异质系,即N、T、S、C、YⅡ-Ⅰ型、M5P型的mtDNA时,结果表明:三对引物在扩增保持系B77和U8112的mtDNA时,没有扩增产物出现;引物CMS-TF和CMS-TR在TB77和TU8112的mtDNA中扩增出440bp的产物。同样引物CMS-SF和CMS-SR在SB77和SU8112的mtDNA中扩增出799bp的产物。而引物CMS-CF和CMS-CR不仅在CB77和CU8112的mtDNA中扩增出398bp的产物,而且也在YⅡ-ⅠB77、M5PB77和YⅡ-ⅠU8112、M5PU8112的mtDNA中同样扩增出398bp的产物。同样用三对引物扩增以自交系B77、U8112和150为核背景的三组同核异质系,即N、T、C、S、YⅡ-Ⅰ型、MSP型的叶片总DNA、种子总DNA时,也出现上述一样的结果。据此结果,认为M5P型和YⅡ-Ⅰ型不育细胞质极有可能属于C群不育细胞质。 2.RAPD标记筛选研究 2.1 RAPD条件的优化分别对Mg2+、dNTPs、Taq酶、模板DNA、引物等设立浓度梯度实验(总体积为25μl)结果表明对于玉米mtDNA进行RAPD扩增而言最佳参数值为:Mg2+浓度为2.0mmol/l;dNTPs浓度为100μmol/l;Taq酶用量为1.5U;模板DNA浓度为20~l00ng;引物浓度为0.2μmol/l。 2.2 引物筛选结果在RAPD反应的优化条件下,用30个随机引物对保持系B77、不育系YⅡ-ⅠB77、杂种F1(YⅡ-ⅠB77×恢复系W341)的mtDNA进行扩增,引物S8扩增产生两条明显的差异片段,分别为S8-2200、S8-2500;用引物S116进行扩增产生三条明显的差异片段,分别为S116-2200、S116-2500、S116-3500;引物S183也扩增出一条带为S183-3500。其中S8-2500和S116-2500片段在不育系YⅡ-ⅠB77和杂种F1的mtDNA扩增条带中呈阳性,而在保持系B77mtDNA扩增条带相应位置缺失。S8-2200和S116-2200、S116-3500和S183-3500等4个片段仅在不育系的mtDNA扩增条带中出现,而在保持系B77和杂种F1的mtDNA扩增条带相应位置缺失。表明S8-2500和S116-2500可能为不育系与F1共有的特异带,而S8-2200和S116-2200、S116-3500和S183-3500可能为不育系YⅡ-ⅠB77的特异带。
其他文献
沙漠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及其叠加作用,土地退化
本试验以小麦沈农9625、沈农138、辽春10号;玉米品种以沈单10号、唐抗5号、农大108号、沈粘1号为试材,对小麦复种、小麦20cm+40cm模式套种玉米和小麦120cm+80cm模式套种玉米
水稻(Oryza sativa)是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杂种优势优势的利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对水稻分子育种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人们一直在做但
近几年,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种基因组测序工作也相继完成,基因功能研究作为后基因时代的主要任务,在该领域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相关的技术手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