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话语与行为之中,庭审话语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庭审话语相关研究方兴未艾。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已有学者从认知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但鲜少有人涉及庭审话语中的转喻现象。本研究试图将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转喻结合,构建批评转喻分析的理论框架,进而探析庭审话语中的转喻现象。基于批评转喻分析的理论框架,本文分别从三个步骤对庭审话语中的转喻进行分析:(1)转喻识别,即识别出庭审话语中的转喻;(2)转喻解释,即结合语境对庭审话语中的转喻进行详尽的解释,探析转喻的使用动机以及意识形态:(3)转喻评价,即对庭审话语中的转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是否符合转喻的评价标准。本研究从“中国庭审公开网”中选取五场来自全国各地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视频,将其转写为文字语料(约148,000字),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庭审话语中存在哪些类型的转喻?(2)庭审话语中转喻的运作机制是什么?(3)如何评价庭审话语中的转喻?研究发现:(1)根据庭审话语的特征以及转喻识别的要素,庭审话语中的转喻可分为立法性话语中的转喻、程序性话语中的转喻以及实体性话语中的转喻三大类。这三类转喻分别包括指称转喻、谓词转喻以及言语行为转喻。(2)转喻中蕴含着使用者的动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庭审的权势关系与意识形态。法庭中的权势关系具有如下特征:庭审参与者的权势具有等级性和不对称性;庭审机构的内在权势特征决定了各庭审参与者的转喻使用特征;转喻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权势的等级性。对于意识形态而言,庭审人员之间则存在着两种关系:当事人与已方律师的亲和关系,被告方与原告方以及公诉人与被告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关系。虽然庭审专业人员权势较大,但仍基于法律规定行使职权,体现出庭审的民主性。(3)庭审话语中的大多数转喻都符合转喻的评价标准。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完善和丰富了批评转喻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论证了批评转喻分析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该研究真实地反映庭审话语中的转喻现象,为庭审话语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法律实践而言,本研究为庭审专业人员的转喻规范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法律专业人员的辩护能力以及非法律专业人员的自我辩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