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太原义井社区纳入的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分析,了解冠心病高危人群患病情况,冠心病高危因素初级预防知识了解情况等,通过“职能+人工”方式对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探讨新型干预模式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冠心病认知能力、行为指标及高危因素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招募的方式对太原义井社区的218名冠心病高危患者进行人口学资料、CHD危险因素指标检测,最终选取其中200名冠心病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组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移动设备、现场随访等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及病情检测诊疗工作,常规组按照日常的医疗模式对高危患者开展治疗,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一年后评估管理患者的冠心病初级预防知识认知、行为改变、冠心病高危因素检测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本研究从筛选的218例冠心病高危患者最终纳入200名入组,其中,男性81例,占总数40.5%,女性119例,占总数59.50%;参与的患者年龄在36-84岁,平均年龄(64.62±9.549)岁;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117例,占58.50%;所有冠心病高危患者中169例患有高血压,占84.50%;糖尿病患者83例,占41.5%;血脂异常96例,占48.0%;体重正常范围的患者54例,占27.0%,超重者96例,占48%,肥胖者50例,占25%;有吸烟史的44例,占22%;有饮酒史的37例,占18.5%;规律运动的54例,占27.0%;合理膳食者44例,占22%;低盐、低脂饮食者分别58例、61例,分别占29.0%、30.1%。按随机分组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名,干预组男性42人,女性58人,对照组男性39人,女性61人,干预前两组在人口资料学及冠心病高危因素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干预组冠心病高危人群对冠心病初级预防知识了解人数教前明显增加,变化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冠心病初级预防知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干预成效明显(P<0.01)。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低脂饮食及规律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人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对照组坚持低脂饮食人数教前减少,坚持规律运动人数虽教前增加,但增加幅度没有干预组大,两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吸烟、饮酒人数教前减少,坚持合理膳食及低脂饮食人数教前增加,但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吸烟、饮酒人数教前增加,坚持合理膳食人数教前减少,坚持低盐饮食人数增加也不如干预组明显。5.干预后干预组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BMI、腰围均明显下降,干预前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间差异大多也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HDL-C教前稍有增加,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HDL-C水平教前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干预组血肌酐下降9.84umol/L,对照组血肌酐下降8.01umol/L,干预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水平多1.83umol/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尿酸水平教前下降,干预效果明显(P<0.01),对照组尿酸水平教前上升,干预后两组之间尿酸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尿蛋白阳性人数教前增加1人,干预后对照组尿蛋白阳性人数教前增加6人,干预后两组尿蛋白阳性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尿酮体阳性人数教前减少,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尿酮体阳性人数教前增加,两组尿酮体阳性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发现冠心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占比较高,通过基于SDP管理模式干预方案,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对冠心病初级预防知识认知水平、不良生活行为及血压、血糖、血脂、BMI、腰围、尿酸等高危因素有了明显改善,由此说明,基于互联网的“智能+人工”新型干预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