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20多年严苛的城乡隔绝体制终于有所松动,此后几年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农民涌向沿海的大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打工潮呈波澜壮阔之势。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推进,农村人口继续大规模流向城市,其中大部分是处于生育期的年轻人。他们从相对传统的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里,他们的交往方式、从事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关系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虽然改革开放使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但农村人口对劳动力、传宗接代、老年保障等的现实需求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相对于农村人口而言,城市人口的生育观念与行为更趋于少生、优生、晚育的现代生育模式。流入城市的农民往往会在观念、行为方式上受城市巨大冲击,加上流动本身伴随的生活不稳定和职业频繁变更、使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家乡人,但同时农村文化在他们身上仍烙下印迹,制度限制又使得他们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从而造成他们对城乡两种文化的双重不适应,成为一个既游离于农村、城市之外,又与两者有紧密联系的边缘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想是否会改变,是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加适应环境,接受现代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早生、多生、男性偏好的传统生育模式,转向晚生、少生、无性别偏好的现代生育模式,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工作、生活之后生育意愿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基于2009年对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影响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城市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在生育数量偏好上已经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性别偏好观念上仍有显著差异。与农村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生育数量偏好明显要小,男孩偏好也较弱,这反映了流动人口在生育性别的选择上逐渐呈现出理性的一面。这种双重性特征,使流动口呈现边缘性特征,他们一边接受着现代城市生育观念,一边仍受农村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正是这两种力量,使得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表现出既先进于农村又落后于城市的特点,同时,文章还重点分析了社会融入因素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年龄越大者、已婚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都越倾向于多要孩子,男孩偏好越强烈;购买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者对孩子期望数和男孩偏好明显降低;此外,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者更倾向于要男孩;身体越不健康者也越倾向于要男孩。同时,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工作的稳定性的提高也会减少对孩子的期望数。 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或生育观念改变关系到人口生育质量、家庭发展、下一代子女健康成长乃至人口性别比例。加速流动人口市民化,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稳定人口增长率,促进性别比的平衡,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未来人口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由于既有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仍然难以融入到城市当中去,这给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在公共政策中进行有选择性的干预,尤其是进一步扭转流动人口生育上的性别偏好,是未来值得重视的问题。总体来看,未来政府政策改革的取向,是需要通过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消除对流动人口的种种直接和间接的限制,给流动人口以平等的公民待遇,在就学环境、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工资待遇等方面逐渐为流动人口实现长久迁移创造条件,通过系统性的制度改进促进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和,构筑有利于个体生育观念与行为现代化的制度环境,实现健康的人口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