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刊本小说中充斥着大量插图,图像和语言在共享一个文本时,会产生复杂的“语—图”互文现象。语言和图像在发挥各自独特的媒介优势,相互指涉,形成互文。本文以明清刊本《水浒传》为个案,详细梳理了书中插图形态的演变,并结合文本细读,对不同的互文效果作了区分和概括。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学术调查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深入阐发语言和图像之间的互文关系,有充分的学理性。此外,论文在将语言和图像作微观比较的基础上,还将插图的演变放在宏观的文学思想史背景下考察,通过插图形态的演变透视其背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本论文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先追溯了明清通俗小说插图的源头,探寻其早期形态,并从宏观视角概括了插图场景选择的基本原则,即“孕育性”和艺术氛围的完整性;第二章考察万历前中期刊刻的《水浒传》插图,概括其意会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它有两个表现,一是插图不追求对情节的准确模仿,和语言文本若即若离。二是插图分为大小两部分,大图为主,小图为辅,二者互动展现作品意蕴;第三章是重点,考察万历后期至明末刊刻的《水浒传》插图,概括其“情理性”的特点。此时插图在场景选择和画面构图上都力求开掘作品内在的“人情物理”,同语言文本走向深度互文,相互启发、兴味无穷。这体现在重构时空、选择富有意味的场景等;第四章考察明末清初至清末刊刻的《水浒传》插图,概括其清赏性和数理性特点。清赏性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数理性指的是近代以来,插图在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下,运用数学计算、透视法,使画面成为板滞的“几何空间”。民族审美精神和西方科技理性发生激烈冲突。按照时间顺序,明清刊本《水浒传》中的“语—图”互文经历了这三种形态,不同形态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昭示我们,图像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