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分类方法主要分为:根据违约时间长短划分为不同贷款质量类别的贷款质量期限分类法、根据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划分强弱程度等级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和根据贷款预期损失计算风险价值大小的风险价值分类法。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实施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是更好的也是更为现实的选择。尽管如此,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推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时至今日,虽然这一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但在其应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主流信贷文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从国际上看,实施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的国家虽然很多,但在具体做法和内涵上,各国的差异仍然很大,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有待形成。 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发现这一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更好推广。通过选取的几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布的2002年、2003年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贷款五级分类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这几家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质量,并比较了五级分类法与“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法的结果的差异。同时也对这些银行在五级分类法下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几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的总体质量较好,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较为充分。但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在应用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 要充分发挥推行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的建设性作用,减少因运用不当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从现实出发,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进行银行监管是我们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迎接金融业全面开放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不可能直接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法,而是要以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作为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内部评级体系。针对我国目前五级分类法缺乏量化指标,分类弹性大,主观性强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立能够较好的反映贷款风险的真实状况的贷款风险分类量化模型。同样,针对在实施五级分类法过程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和不足,也同样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体系必将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实现稳健经营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