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正逐步向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靠拢。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十年的人口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每年至少有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居民,而且根据这个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农村人口还将持续的、随机的、大量的转为城镇人口。同时也就意味着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每年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宅院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作用,农村宅院空废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应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这一重大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转型之路该如何走,往哪里走成为了一大难题。本论文研究面向于黄土沟壑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基于该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农林牧业历史悠久、土地利用强度较大、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经济效益低下等社会经济实态的主要特点。针对在城镇化过程中引起的村庄数量减少、优势人口外流、资源低效利用、村庄规划无序、宅院消解等一系列人居环境的发展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消解动因,以“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作为切入点,提出黄土沟壑区村落的生态消解模式与对策,探索出具有推广价值的黄土沟壑区村落废弃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适宜性改造设计策略与方法。论文研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首先,从黄土沟壑区村落的农业生产系统、建筑生活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个方面,结合现阶段黄土沟壑区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把握黄土沟壑区村落发展的现状特征、规律认知以及存在问题。明确指出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人口骤减是引起该地区村落人居环境消解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村落的农业生产系统、建筑生活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者关系的失衡。另外深入剖析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村落类型:“塬面型”村落与“沟坡型”村落各自的建设实态与困惑,总结出“塬面型”村落建设无序化和分散化,“沟坡型”村落由于移民搬迁逐渐空废的两大主要特点。其次,从跨学科、多角度的理论层面,具体分析了黄土沟壑区村落人居环境背后的消解动因。总结了多项政策约束下的黄土沟壑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村落的消解规律,在共生原理、“3R原则”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村落类型生态消解的基本思路,尝试性地探索村落空废资源再利用模式。其中,最核心的要点是:其一,在“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新融合的基础上,提出居住人口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消解对策;其二,提出黄土沟壑区村落建筑生活系统的生态消解模式,在此基础上,并提出空废建筑空间的量化指标与适宜性改造途径。最后,论文选取了“塬面型”村落、“沟坡型”村落典型的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靠山式废弃院窑的生态消解模式、独立式废弃院窑的生态消解模式、历史遗产空间的生态消解模式、公共建筑空间的生态消解模式,以此实现黄土沟壑区村落的生态消解模式与生态消解对策的实证研究,能够在乡村转型发展时期,为黄土沟壑区整个村落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宜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