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利益失衡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社会矛盾处理得好,国家就可能较顺利地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反之社会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陷入倒退。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重构,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急剧分化、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不力、民生问题突出以及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不畅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越级上访以及群体打斗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新变化和新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同时,也对我国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如何使我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和政府进行利益协调和利益分配的成效,因此,推进利益均衡机制的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就当前解决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与利益冲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而言,本文研究的意义重大。可以说我国利益均衡机制的构建是一项战略性、前瞻性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对于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利益分化问题空前凸显,使得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冷静地应对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利益关系的和谐,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能否有效构建利益均衡机制以平衡渐趋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协调日益复杂化的利益关系、化解日趋尖锐化的利益矛盾,不仅关系到党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执政地位,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本文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阐述了共和主义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回答了以共和主义为视角的理由。共和主义是一种利益均衡的理论,共和主义的基本内涵在中文语系下可以概括为“公、共、和”。共和主义倡导法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公共利益原则、公民美德原则等。共和主义与我国宪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第二章探讨了我国利益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利益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冲突加剧、“三农”问题凸显;并从政治原、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对利益失衡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构建利益均衡机制的必要性。第三章以共和主义为理念提出了构建我国利益均衡机制的设想:一、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的表达权;二、完善利益协调和民主决策机制,缓和现实中的冲突与矛盾:三、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力度;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民生问题;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本文基本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和谐社会也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解决和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建成一套利益均衡机制。共和主义是一种利益均衡的理论,为我们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制度支持。以共和主义为理念,利益均衡机制应该至少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和民主决策机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五大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利益均衡机制的法治建设:一方面要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发展生产力,保护先富群体、富裕阶层的发展活力,并使他们有机会和渠道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注重公平正义,给后富群体、弱势群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条件,加大对弱势群体合理补偿的力度,利益大体均衡的格局得以形成,从而使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得以彰显,和谐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政通人和的局面得以持久。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以唯物史观的矛盾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了宪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的分析方法。本文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以共和主义这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我国构建利益均衡机制问题;(2)以共和主义为理念探讨构建我国的利益均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