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三大三角洲和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由于土壤次生盐碱化和干旱胁迫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进程,导致该区域植被区系防护林类型少、结构简单、组成单一。因此,修复黄河三角洲潮土带盐碱化湿地,重建滨海绿色生态屏障,已成当务之急。而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是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系统重建的主要措施之一。土壤酶是一类具有蛋白质性质的生物催化剂,是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参与土壤中各种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与转化以及无机物质的氧化与还原等过程。本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含量高及不同盐碱脆弱生态区防护林体系退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内乔木混交林、乔木纯林和灌木林3种防护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草地和裸地作对照,分析林地内的土壤水文特性、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探讨不同防护林类型改善土壤性质的能力,筛选出最适防护林林分结构及经营模式,为盐碱地土壤改良及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林分的生长、林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枯落物蓄积量方面,均表现为乔木混交林最优,乔木纯林次之,草地最差的现象;(2)无论是在旱季还是在雨季,营造防护林后,均增加了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同时降低了土壤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裸地相比,乔木混交林对土壤酶活性的改变幅度最大,草地最小;(3)土壤水文特性方面,营造防护林后,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增大了土壤的持水蓄水数值,改善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增强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快了土壤的下渗能力,降低了林地的水土流失;(4)与裸地相比较,各防护林类型中均增加了土壤养分的含量,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度,增加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从而促进了土壤中的元素循环;(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三者间关系较密切,且均与土壤水文特性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多酚氧化酶与其它三种酶间相关性较差,与其它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也不明显;(6)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把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统计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种土壤因子进行分析,用来说明各种土壤因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在评价土壤性质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性质好坏的较理想指标,其中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是可以优先选择的指标。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各防护林类型的土壤质量的隶属度依次为:乔木混交林(0.801)>乔木纯林(0.560)>灌木林(0.323)>草地(0.182)>空地(0.076)。乔木混交林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改良的最优防护林类型。综上可见,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地区,营造防护林是改善其土壤性质的较优措施,而乔木混交林是营造防护林的首选模式,其中国槐白榆混交林是较好的模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是评价土壤性质最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