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对铁路运输生产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列车运行组织的关键参数,是列车运行图的编制、通过能力的计算、车站运输组织等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直接影响运输生产组织决策。在现阶段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体系不完善的现状背景下,结合实际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及相关问题展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各类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的构成机理、影响因素、作业流程及计算(确定)方法。本文在对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体系进行完善的基础上,主要对行车技术作业体系中的列车间隔时间,尤其高铁系统中的列车间隔时间(基于一次制动模式曲线的列车间隔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一些观点和结论对于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按照科学的分类依据将种类繁多的行车技术作业时间进行归纳划分。并总结了各类行车技术作业时间特点。(2)深入研究了行车技术作业中的列车间隔时间。明确了先按照列控系统控车模式、行车指挥方式进行大类划分,再根据两列车之间的运行关系进行细分的分类方法。本文在考虑列车追踪运行关系及进路办理关系的条件下,提出了列车间隔时间标准确定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列车间隔时间的11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了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流程,即根据不同种类列车间隔时间确定列车空间间隔距离构成,再分析列车运行通过空间间隔距离的时间。对不同种类计算方法优缺点进行分析,明确本文所采用的牵引计算仿真模拟计算方法。(3)研究了基于一次制动模式曲线列控方式下的各类列车间隔时间机理,根据列车间隔时间确定原则,研究了各类间隔时间的确认条件,分析出了列车空间间隔构成,并对列车运行状态进行了定性分析。建立了各类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模型。并结合现场查定资料,对列车间隔时间参数取值标准(包括办理列车进路时间和设备条件参数)进行了标定。(4)本文详细研究了列车间隔时间的牵引计算仿真模拟计算方法。在进行基础理论的分析介绍后,研究了列车运行过程仿真计算方法,并建立了ATP监控制动距离模型,提出了基于逆推迭代算法的一次制动模式曲线仿真计算方法。为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提供了牵引计算仿真理论方法。(5)最后,本文运用所研究的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借助课题组开发的CRH动车组牵引计算系统,通过对京沪高铁济南局管内济南西站——枣庄站的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检验了本文所研究的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本文借助CRH动车组牵引计算系统搭建了仿真环境,对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列车间隔时间进行了检算,分析并得出了咽喉区长度、闭塞分区长度、道岔侧向限速以及电分相设置形式及位置对相应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关系。1)闭塞分区长度会对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出发追踪间隔时间、通过追踪间隔时间、同方向通发间隔时间、同方向发通间隔时间产生影响,闭塞分区越长,以上几种列车间隔时间越大,反之亦然。2)咽喉区长度会影响除敌对进路相对方向到发间隔时间和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外的所有列车间隔时间,咽喉区越长,列车间隔时间越大,反之亦然。3)道岔侧向限速会对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同方向通到间隔时间、同方向发通间隔时间、同方向发到间隔时间、敌对进路相对方向发到间隔时间产生影响。道岔侧向限速与相应的出发阶段的列车间隔时间呈负相关关系;道岔侧向限速对进站过程相应的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机理较为复杂,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4)电分相对列车出发过程的影响最大,通过车站过程次之,到站过程不受其影响;电分相的设置位置和形式对列车间隔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分相区距车站出发端越近,分相区长度越长,对相应的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同方向发通间隔时间影响越大:在相同电分相设置形式及位置的情况下,咽喉区长度越长,电分相所造成的相对损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