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的安全是关乎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为了保障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需要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但是在消毒处理时饮用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会与消毒剂反应生成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毒副产物(DBPs)。为了保障饮用水的安全,需对饮用水中的DBPs进行控制。水源中的DOM与DBPs的产生具有直接关系,控制在消毒时饮用水中的DOM是控制DBPs最为有效方式。大气来源的DOM也对地表水源有重要贡献,研究大气来源DOM的特征对DBPs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水资源的稀缺,雨水作为一种替代饮用水水源在国内外都有较长的应用历史,但是微生物问题仍然是导致雨水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雨水在存储过程中会进一步恶化,因此对雨水消毒和保持雨水中含有适量的余氯是非常有必要的处理措施,但这也会导致DBPs的风险。为了保证雨水的饮用安全,对消毒雨水中DBPs的控制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首先模拟了大气干沉降对地表水影响实验,探究干沉降来源DOM的性特征和DBPs生成的影响,然后研究了用UV/氯和UV/氯胺消毒时,不同因素对雨水中DBPs的生成的影响,最后探究了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和四种预氧化技术对雨水中DBPs生成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干沉降DOM作为DBPs前体物的特征及DBPs的生成的研究;(2)雨水UV/氯和UV/氯胺消毒时DBPs生成特性的研究;(3)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对雨水中DBPs前体物去除的研究;(4)预氧化对雨水中DBPs生成量控制的研究。干沉降来源的DOM特征的实验结果表明,亲水性组分贡献了最多的DOM,而低分子量的DOM(<10 kDa)是亲水性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此外,芳香族蛋白类化合物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类化合物是源自干沉降的DOM中的主要荧光类物质,而中性组分中小于10 kDa的DOM含量最丰富。来源于干沉降的DOM经氯化和氯胺化消毒后生成的DBPs的浓度都为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卤乙醛>卤乙酰胺>卤乙腈>卤代硝基甲烷,DBPs综合毒性的主要贡献组分分别是中性组分和疏水性组分。因此,可以推断出干沉降会增加地表水中DOM和氯化消毒后DBPs的生成,尤其是THMs和HAAs。本小节的实验结果为从大气干沉降的角度控制饮用水DBPs的提供了关键信息,尤其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雨水中DBPs生成特性的实验结果表明:(1)UV/氯胺消毒生成的DBPs更少,UV/氯胺消毒时,中等UV剂量会降低卤乙酰胺(HAMs)的生成,偏碱性条件下,生成的HAMs最少;(2)除UV/氯胺消毒时HAMs不受Br~-浓度影响外,其它DBPs的生成量均随着Br~-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且溴代DBPs是主要的;(3)UV/氯消毒时,I~-浓度对THMs生成量几乎没有影响,而在UV/氯消毒时随着I~-浓度增加THMs逐渐增加。混凝-沉淀工艺对雨水中DBPs的控制几乎没有效果,而砂滤(SF)和活性炭过滤(GAC)都能有效控制雨水中的DBPs;在所有处理工艺中,SF+GAC是去除雨水中DBPs前体物最有效的处理工艺;综合经济性考虑,GAC和氯胺消毒处理工艺对控制雨水中DBPs的综合毒性风险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在四种预氧化技术中,预氯胺在投加氧化剂剂量较高时(2.0 mg/L)对雨水DBPs综合毒性的减少最有效,UV/氯胺在氧化剂剂量较低(0.5 mg/L)和UV剂量较高(720mJ/cm~2)时对雨水DBPs综合毒性的控制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