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链重整制氢中镍基及铁基载氧体的反应性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化学链燃烧提出的化学链重整制氢技术,不仅能够大大降低 CO2捕集成本,而且可以达到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性能优良且经济可行的载氧体是限制该技术成功走向工业化的瓶颈所在.其中,Ni基和Fe基载氧体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两种载氧体材料.对于 Ni 基载氧体,由于实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反应过程的复杂性,仍然缺乏对燃料与载氧体反应机理的详细认知,而且惰性载体及H2S对载氧体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对于Fe基载氧体,最主要的问题是其较低的反应性能,将掺杂剂引入载氧体进行改性来提高其反应性能是有效策略,但是目前掺杂改性机理的认识不够深入,而且迫切需要提出新的掺杂剂筛选策略.基于此,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合实验对Ni基及Fe基载氧体反应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在化学链重整制氢技术中,CH4是应用最广泛的燃料.首先,采用DFT计算方法阐释了CH4和Ni基载氧体的微观反应机理,从原子层面研究了载氧体表面CH4脱氢特性、H2形成机理以及载氧体晶格氧迁移机制.研究发现CH4发生系列脱氢反应形成H原子,其中CH3→CH2+ H是限速步骤.载氧体表面H2形成有两种可能的路径,其中H原子从O顶位迁移到Ni顶位,然后与另外O顶位的H原子成键形成H2分子是主要途径.载氧体晶格氧从内层迁移到表面所需要的能垒较高,与其表面CH4脱氢和H2形成过程相比,该过程显著地限制了CH4和载氧体之间的反应速率.
  其次,基于团簇理论构建了两种负载 NiO 载氧体的结构模型,研究了惰性载体(MgAl2O4和ZrO2)对Ni基载氧体表面CH4脱氢特性以及H2和CO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惰性载体对活性组分NiO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NiO团簇易于附着在惰性载体表面,两种惰性载体的添加都可以明显降低载氧体表面CH4脱氢过程的能垒.MgAl2O4惰性载体更有利于载氧体表面CH4脱氢和H2形成过程,而ZrO2惰性载体使得CO形成过程更容易进行.ZrO2比MgAl2O4更能削弱NiO的Ni-O键,使得NiO/ZrO2载氧体中的活性组分 NiO 具有更高的氧活性,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反应性.Ni 基载氧体中的惰性载体主要是通过调控活性组分NiO的氧活性来影响其反应性能.
  考虑到燃料中H2S可以明显降低Ni基载氧体的反应性能,基于DFT计算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比较分析了 H2S 和 CO 在 NiO(001)完整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了H2S在NiO(001)缺陷表面的吸附解离机理,并考察了预吸附H2S对CO在NiO(001)完整和缺陷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H2S对NiO晶格氧迁移过程的影响,深入揭示了H2S对Ni基载氧体反应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H2S会在CO之前优先吸附在NiO(001)完整表面上.H2S分子在NiO(001)缺陷表面会随着H-S键的断裂而产生两步吸附解离反应:H2S→HS + H和HS→S + H,其中第一步解离是限速步骤.H2S的存在不利于CO在NiO(001)完整和缺陷表面的吸附过程,阻碍CO在载氧体表面进一步的反应.H2S可以增加载氧体晶格氧迁移的能垒,进而影响载氧体的反应性能.
  碱金属掺杂剂已经广泛用于改性 Fe 基载氧体,为了揭示载氧体的碱金属掺杂改性机理,采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碱金属掺杂对Fe2O3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通过计算表面氧空位形成能分析了碱金属掺杂对Fe2O3表面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i和Na掺杂剂对Fe2O3表面结构几乎没有影响,而K, Rb和Cs掺杂剂使得Fe2O3表面氧原子向外移动,有助于增强表面氧活性.Li, Na和K掺杂剂可以明显提高靠近和远离掺杂剂两种类型的表面氧活性.Rb和Cs掺杂剂尽管可以提高靠近掺杂剂的表面氧活性,但是却明显降低了远离掺杂剂的表面氧活性.Li,Na和K掺杂剂对Fe2O3载氧体反应性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碱金属掺杂剂可以通过调控 Fe 基载氧体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氧活性来改善其反应性能.
  最后,结合DFT计算和实验对掺杂改性Fe基载氧体的筛选策略展开研究.基于DFT计算探究了27种掺杂元素在Fe2O3表面结构中的分布,并以表面氧空位形成能作为指标,初步筛选出可用于Fe2O3载氧体改性的有效掺杂剂;根据DFT筛选结果,选择5种掺杂剂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理论计算的可靠性.研究发现Li, Na,K,Rb,Cs, Mg, Ca, Sr, Ba, Co, Ni, Cu, Zn, Y, Ag, Au, La, Ce和Pb掺杂剂更容易取代Fe2O3载氧体晶体表面的Fe原子,而其余的Sc, Ti,V,Cr,Mn,Zr,Al和Sn则优先取代晶体内部的Fe原子(B位).Li, Na, K, Rb, Cs, Mg, Ca, Ni, Cu, Zn, La, Ce, Al, Ti, Cr, Mn和Zr被筛选为有效掺杂剂,可用于改性Fe2O3载氧体,增强其还原性能.H2-TPR测试结果表明,未改性Fe2O3的起始还原温度为350℃左右,而Mn, Cu, K, Zr和Ce改性Fe2O3在更低温度下(< 350℃)就开始被H2还原,且Cu改性Fe2O3的起始还原温度最低,很好地验证了DFT计算结果.
其他文献
生物纳米流体的应用要广泛发展需要识别具有高导电性的纳米尺度通道的材料,且这些通道必须很容易大规模获得。被限制在纳米通道中的电解质具有与德拜长度相当的特征尺寸,其输运行为与其体相溶液有所不同,存在于通道内壁的表面电荷可以显著改变纳米流体的离子输运行为。更具体地说,由于静电力的存在,带电的通道内壁表面会吸引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反离子),同时排斥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共离子)。因此,随着通道内壁表面附近反
我国大豆产量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要依靠大规模进口国外转基因大豆,这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同时由于种质资源的限制,传统育种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作物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本研究从大豆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一株表型变异明显的材料,与对照相比突变体植株茎秆粗壮、分枝多、叶片大而厚、生物量大、单株荚数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增加20.9%。对其开展深入研
学位
茶树菇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营养成分含量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能。栽培原料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三种配方,配方一由48%的巨菌草(GJ)和30%的芒萁(DD)组成;配方二由48%的茶叶渣(WTL)、30%的木屑(SD)组成,最后以78%的棉籽壳(CSH)、20%的麦麸和2%的石灰为培养基,进行茶树菇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对茶树菇产量、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学位
当前沿海地区可持续地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受到日益关注,导致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沿海地区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进而带来环境氮(N)污染问题。由于氮饱和度将对沿海生态系统及其相关服务产生特别深远的影响,因而了解其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城市化进程是重要的。尽管先前的研究已经调查了城市化对全球不同生态系统中氮饱和度模式的影响,但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城市化研究结果具有相互冲突的格局(增加,减少或没有明确
锥形细胞是一类特殊的几何结构,最早是在金鱼草的花瓣中被发现,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对于虫媒的稳定着陆、花瓣表面温度和湿度的维持、光的反射作用等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拟南芥中也有报道,ARF、JAGGED、MYB、RHM1等蛋白参与了锥形细胞的形态建成,但对于锥形细胞的形成机制研究非常少见,本文通过对拟南芥中ANGUSTIFOLIA(AN)蛋白的相关研究,来解释锥形细胞形态建成的机制。  本课题对an-t1
背景:  衰老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生理现象,而大脑对衰老特别敏感,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PD,Parkinsons disease)和阿尔兹海默症(AD,Alzheimers Disease)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人数直线上升。因此,关于衰老机制与抗衰老的研究一直是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大脑衰老被认为是由年龄渐长导致的神经元数目逐渐减少和功能减退引起的,主要研究方向也集中于神经元。近年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站姿不稳等症状。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及神经元胞体内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异常聚集形成包涵体。一系列研究发现αS在PD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致病作用,向正常小鼠脑内注射αS原纤维可模拟PD的病理及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可
学位
该文以小麦丰抗8号为材料,研究了Ca对10﹪PEG胁迫下小麦幼苗和悬浮细胞ABA诱导合志的影响.结果表进:低钙、EGTA、TFP预处理后,PEG胁迫下的小麦叶片RWC下隆迅速,并表现出快一慢一快的下降规律,对胁迫的适应性大大降低;上述处理使上麦生长受到抑制,根系尤为显著.与此相反Verapamil预处理则促进RWC及生长的维持,增加了植物对PEG胁迫下适应能力.对ABA含量的测定显示出Ca对胁迫后
学位
该文将不同长度的ORF与报道基因lacZ融合,构建了名为pMC1430-X和pMC1430-XT的两个系列质粒,分别测定它们在E.coliXL1-Blue菌株内表达出的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ORF对下游基因在翻译水平上的抑制可能是由它编码出短肽,然后短肽再以某种方式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
学位
发展高效燃煤污染物脱除技术及大规模储能装置对于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多孔碳是重要的分子/离子吸附储存介质,既能用于污染物分子的吸附脱除,又可用于电化学储能过程电解液离子的吸附储存。多孔碳在吸附储能领域的巨大应用需求对其低成本、高性能、宏量制备提出迫切要求;煤炭是碳丰度最高的天然碳源,发展其向多孔碳转化是重要技术方向。  构成多孔碳分子/离子储存活性的结构具有多尺度特征: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