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变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xlll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译是黄忠廉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全新概念,由它的根本性特征“变通”可派生出七种变通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在此基础上,黄忠廉教授确切地论证了变译这一核心概念和十八个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变译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指导。什么是变译?它的精髓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被实施的?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变通”而展开。而译者作为变通这一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变译的主体,要求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目标读者的摄取心态和有效需求的驱动下,译者操纵原文,大胆地对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变译,或删减、或补充、或浓缩,或改写,改变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乃至风格,最终实现译文的功能,即完成交际的目的。变译的整个过程都很好地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包括对变译文本的选择、变译策略的制定以及对译文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换言之,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保障了变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变译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全译不同,变译是一种变通翻译,着重强调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突出翻译目的在变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德国的翻译目的论则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决定翻译过程的不是原文本身或原文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亦非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决定。这与变译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而为变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变译可看成是翻译目的论原则下翻译活动的多元主体交际互动而导致的一种翻译行为。翻译目的协调变译多元主体在交际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由译者根据翻译发起者的要求和目的决定,反过来又帮助译者确定变通手段和变译策略,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因此,不难看出翻译目的与变译及译者主体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论文拟结合翻译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在变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体现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变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变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诠释变译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第二章涉及自翻译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的有关研究问题。第三章探讨译者主体性与变译的关系,即:译者主体性在变译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变译过程中影响译者主体性的相关因素。第四章指出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相联系,呈现为一种互动关系,翻译目的可作为变译的“调节器”。
其他文献
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署宣传处"是抗战时期日伪政权"北京特别市公署"进行政策宣传的执行机构。它于1941年12月正式成立,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在三年多存续时间内,日伪"北
2018年6月22-24日在天津举行的“新时代城市史研究的路径与指向暨《城市史研究》创刊30周年高端论坛”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史学科体系的重要目标和城市史研究应对接城市发展等
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起点是“因路而兴”。20世纪20年代的市自治制是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的重要节点之一,开创了近代石家庄市制先河。石家庄沦陷后,脱离了城市化的正常轨道,虽然
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经济产业化的速度,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支撑力量。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成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之间
目的研究纳络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8例,治疗组在早期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及神经节苷脂治疗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对相关国外文献的跟踪、收集和研究,以及我国在与国外合作开发大型复杂产品时引进和贯彻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总结提出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系统
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中的许多具体指标都是诊断疾病的敏感指标,对机体的许多病理改变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可协助临床判断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科学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容易引起心房内血栓、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有很高的死亡率[
随着航空、航海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动机、内燃机材料强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处于腐蚀环境中的部件,常规涂层和阴极保护技术无法满足其长效防护的要求,因此,耐腐蚀、耐高
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出血、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