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译是黄忠廉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全新概念,由它的根本性特征“变通”可派生出七种变通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在此基础上,黄忠廉教授确切地论证了变译这一核心概念和十八个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变译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指导。什么是变译?它的精髓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被实施的?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变通”而展开。而译者作为变通这一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变译的主体,要求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目标读者的摄取心态和有效需求的驱动下,译者操纵原文,大胆地对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变译,或删减、或补充、或浓缩,或改写,改变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乃至风格,最终实现译文的功能,即完成交际的目的。变译的整个过程都很好地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包括对变译文本的选择、变译策略的制定以及对译文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换言之,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保障了变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变译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全译不同,变译是一种变通翻译,着重强调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突出翻译目的在变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德国的翻译目的论则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决定翻译过程的不是原文本身或原文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亦非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决定。这与变译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而为变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变译可看成是翻译目的论原则下翻译活动的多元主体交际互动而导致的一种翻译行为。翻译目的协调变译多元主体在交际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由译者根据翻译发起者的要求和目的决定,反过来又帮助译者确定变通手段和变译策略,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因此,不难看出翻译目的与变译及译者主体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论文拟结合翻译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在变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体现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变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变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诠释变译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第二章涉及自翻译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的有关研究问题。第三章探讨译者主体性与变译的关系,即:译者主体性在变译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变译过程中影响译者主体性的相关因素。第四章指出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相联系,呈现为一种互动关系,翻译目的可作为变译的“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