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7年,C. W. Tang利用NPB/Alq3制备了双层高效率电致发光器件以来,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因其具有超轻、超薄、清晰度高、耗电低、响应快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新一代显示技术。尤其是磷光材料的引入,有效提高了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2‐苯基吡啶)铱[Ⅲ]是广泛应用的绿色磷光材料,其在立体结构上存在经式和面式两种不同的构型,并且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异。由于经式构型容易氧化且发光性能较差,所以应用较多的是面式构型。面式构型的合成大多是在高温下(200℃以上)进行的,合成比较困难,因此寻找易于合成面试构型的方法或者转化方法就尤为重要。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较低的温度下方便合成面式构型的铱配合物以及如何将经式构型的铱配合物转化为面式构型,并进一步对两种构型的光学性质进行测试及讨论。我们一共合成了2‐苯基吡啶以及其衍生物共三种配体六个铱化合物。其中用一种新的方法合成了三种面式铱配合物,用经典的方法合成了三种经式铱配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了核磁、质谱及元素分析的确认;面式铱配合物合成过程中温度都在140℃以下,避免了高温操作。我们尝试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对经式构型向面式构型进行转化,并对其不同的结果进行讨论,进而对六种铱配合物的固体及溶液光谱进行测试,对其发光性质及应用方面进行讨论。本论文的合成方法以及经式构型向面式构型的转化方法主要针对的是2‐苯基吡啶以及衍生物的铱配合物,不过我们相信对其他面式构型的铱配合物的合成以及转化也会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