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海陆杂交棉稳定品系E-31作母本,常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9号作父本,根据该组合6世代(P、P、B、B、F、F)的田间实验资料,以及F群体130个单株240个RAPD引物的筛选扩增结果,综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海陆杂交棉稳定品系E-31作母本,常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9号作父本,根据该组合6世代(P<,1>、P<,2>、B<,1>、B<,2>、F<,1>、F<,2>)的田间实验资料,以及F<,2>群体130个单株240个RAPD引物的筛选扩增结果,综合应用世代平均值分析、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和QTL分析等方法,对该组合群体中9个纤维品质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进行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该组合的双亲在目标性状上,不仅平均水平高,差异大,而且后代群体遗传变异比较丰富,其F<,2>群体中各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依次为:纤维长度(0.70)、衣分(0.61)、马克隆值(0.52)、伸长率(0.48)、比强度(0.45)、衣指(0.41),整齐度(0.37)、籽指(0.34)、铃重(0.21).(2)纤维整齐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且主基因符合加-显遗传模型;比强度和籽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其主基因均符合加-显-上位性遗传模型;其它性状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3)RAPD分析中,检测到4个引物的9个标记与纤维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衣分、衣指和籽指等6个性状关联.区间作图法在LOD值≥2的水平上,整齐度检测到2个QTL,一个距标记E132为0cM,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4.8%;另一个距标记E131为2cM,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9.2%.马克隆值检测到2个QTL,一个距标记J012为0cM,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1.6%;另一个距标记P54为0cM,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3.4%.
其他文献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台湾、华南、华中、华东等)外(美国、菲律宾、泰国、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巴西等)不同年代(30-90年代)育成的108个籼稻品种为材料,抽穗期测定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剑叶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Z+ZR的含量等,分析其与单穗重、库容量以及产量的关系,试图明确不同类型籼稻品种的有关生理指标差异。 (1)供试籼稻品种间剑叶的叶绿素a+b含量相差2.06倍,叶绿素a/b比
水稻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小麦,世界上约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粮。目前,人口不断增长,可利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导致粮食问题的艰巨性。因此,发掘、创造新的基因和种质资源进行品种改良及提高粮食产量显得尤为重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增加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水稻生产上,主要利用杂种优势的三系法和二系法。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在用于杂种生产时,一般要设置两个隔离区,即繁殖区
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开花期逢遇干旱,常导致吐丝期延迟,雌雄开花间隔天数(ASI)延长,产量严重下降。在干旱条件下寻找遗传力高且与产量高度相关的第二类性状,构建选择指数,是提高耐旱选择效率的可选途径。本文采用分子标记构图和QTL定位方法研究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为建立高效耐旱育种策略提供技术基础。本研究用黄早四×掖107的F_2群体(共184个单株)构建SSR遗传连锁图
试验以广陵香粳(迟熟中粳稻)和两优培九(杂交中籼稻)两个品种(组合)为材料,于2001-2002年在扬州大学作物栽培生理实验室试验田进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穗肥施用期对水稻产量形成、拔节后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1.穗肥不同施用期对产量的作用,品种间有差异。两优培九在适宜总施氮量下(本试验为15kg/mu),于倒3叶、倒2叶期等量分次施用穗肥,能保证群体穗数适宜,每穗颖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障身心健康的基础.当前,晚睡熬夜、久坐不动、膳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在大学校园内十分普遍,而艺术院校的情况更为突出,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