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危重症患者动态食管内pH及胆汁反流监测结果及用于临床诊断的可行性。2.对危重症患者培养胃腔定植菌、口咽部定植菌,有肺部感染者培养下呼吸道细菌,通过细菌分类及表型分析,观察胃腔定植菌与口咽部及肺部定植菌有无同源性,如有同源性,探讨这种同源性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验证危重症患者是否真正存在胃腔定植菌逆向定植于咽喉及下呼吸道,为胃食管反流诊断提供佐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株洲市一医院由各科转至ICU的危重症患者。所有病例的诊断均根据各种危重疾病的诊断标准确立,各病例的APACHEII评分在进入研究后的第一天评分均大于18分,研究期间符合条件入选病例41例,男34例,女7例,平均63.9±2.4岁,其中外伤13例,慢阻肺并感染12例,脑出血6例,重症胰腺炎5例,休克5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36例。患者进入ICU后均留置胃管,采集胃液和口咽部标本,有肺部感染者采集下呼吸道痰液标本,之后每24h于清晨7:00空腹采集下呼吸道、胃液和口咽部标本,终点为患者入ICU后1周,对所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行24h动态食管内pH及胆汁反流监测时机为入ICU后72小时内。对照组41例为同期具有反酸、烧心、胸痛后不适、咳嗽等反流症状,临床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的普通患者。男23例,女18例,平均52.8+1.9岁,各组患者行24h动态食管内pH及胆汁反流监测前均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及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有反流患者32例(78.1%),其中单纯酸反流者4例(9.8%),单纯胆汁反流者13例(31.7%),混合反流者15例(36.5%),无病理性酸和胆汁反流者9例(21.9%),胆汁反流者明显多于酸反流病人。对照组41例患者均有反流,其中单纯酸反流者17例(41.5%),单纯胆汁反流者2例(4.9%),混合反流者22例(53.6%),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酸反流发生率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3.9,P<0.001),酸反流次数也少;胆汁反流尽管反流次数及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每次反流时间长,特别是最长反流时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病原体的检测结果显示,从41例危重症患者的胃液、口咽部及下呼吸道共660份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株54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430株(79.3%),其中以大肠埃希菌(23.4%)、铜绿假单胞菌(20.8%)、鲍曼不动杆菌(16.4%)多见。3.在41例危重症患者中有10例,其中反流患者9例,无反流患者1例(26株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鲍曼不动杆菌4株、阴沟肠杆菌5株,粪肠球菌2株)胃腔、口咽部和下呼吸道细菌培养结果一致。4.反流组细菌逆向定植的发生率(9/32,28.1%)和无反流组(1/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结论:1、24h动态食管内pH及胆汁监测不仅是普通GERD患者常用的诊断方法,其同样适合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2、危重症患者GER发生率高(78.1%),反流以单纯胆汁反流或混合反流为主,而且GER的反流时间长,反流量大,与普通患者存在明显差异。3、危重症患者由于胃内低酸或抵抗力低下等原因,可发生胃腔内细菌定植,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4、部分危重症患者口咽部、下呼吸道分离出的细菌和胃内定植菌一致,可能存在同源性,而且GER患者这种同源性细菌高于非GER患者,提示存在着胃→口咽→下呼吸道逆向定植感染可能,这种逆向定植可能与GER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