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国家973计划《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的创新病因学研究》的一部分。针对45例中风发病72小时内及14天时病人的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以及患者在这两个时点的证候与毒邪的关系,通过临床病例的观察,研究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前后可能与毒邪相关的病证的变化,希望能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变化及与毒邪相关的证候方面找到一些内在联系,以期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补充完善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体现其动态演变规律,从微观方面揭示中医证候的微观实质,阐明中风病发病机制,从而为该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有力的证据。并对继承与发扬中医理论与实践,研究客观、可计量、能重复的疾病诊断标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中西医的临床研究和国际化交流打下了基础,为提高辨证水平和疗效提供依据。目的:通过对4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72小时内及14天的临床症状观察及白细胞血小板聚集(PAGT)水平的实验室检测,寻找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证侯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苦碟子组与血塞通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的变化,对观察解毒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的作用进行初步观察。方法:收集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之内的住院患者,患者于入院后的第二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立即送实验室进行血小板聚集水平的检测。然后根据随机号分为苦碟子治疗组及血塞通对照组,治疗疗程为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治疗后第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实验室进行血小板聚集水平检测。本研究主要于分别于发病72小时内及14天两个时点送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及治疗组、对照组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在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证侯出现较多的为风证,后依次为痰证、火证、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进行急性期各证侯成立与不成立组之间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火证和气虚证P值分别0.025、0.022,在证侯成立与不成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证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4天时,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气虚证发生频率较前均有所减少,尤以风证和气虚证较前减少最明显,分别是83.83%、43.48%;而阴虚阳亢证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为50.00%。进行各证侯成立与不成立组之间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痰证的P值为0.014,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分析: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在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基本处于被抑制状态:发病72小时内,45例患者中有28例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17例在正常范围内,未见高于正常范围的病例发生。中风病发病14天,经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处于正常范围内的较前有所增加,45例病人中有19例在正常范围,但是仍有多数处于低于正常的状态,约有23例,还有3例处于高于正常的状态。统计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数值分别于72小时及14天时的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数值在这两个时点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在发病72小时还是发病14天,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数值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及组内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考虑药物治疗发挥作用,但是就数据方面看作用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之一可能为样本量较小,尚不能代表普遍情况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中风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小时内火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天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苦碟子组、血塞通组患者第14天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均有趋于正常,二者无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