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乙醇回流法及超临界CO2提取法对丹参中丹参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乙醇回流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温度70℃,浸泡时间1h,回流时间2h,最高丹参总酮提取率达3.12%。超临界CO2提取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5Mpa,温度45℃,时间2h,夹带剂流速1.0mL/min,丹参总酮的最高提取率达4.58%。相比之下,超临界CO2提取法的提取效率更高。通过液质联用法(LC-MS)对丹参粗提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丹参提取物中的4种主要成分分别为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根据建立的4种丹参酮标准曲线,计算出每种成分的具体含量。结果显示,丹参酮提取率总体表现为丹参酮IIA>隐丹参酮>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采用了AKTA纯化系统对丹参粗提取物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分离后各组分经薄层色谱法(TLC)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结果表明四种主要丹参酮成分均被较好的分离开来,HPLC检测出四种丹参酮纯度分别为:丹参酮IIA:96.685%、丹参酮I:93.083%、隐丹参酮:94.968%、二氢丹参酮:99.621%。丹参酮的理化活性研究具体包含抑菌活性及抗癌活性两大方面,在抑菌实验中,CFU实验结果表明四种丹参酮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隐丹参酮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效果最弱。MIC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隐丹参酮具有出色的抑菌能力,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20±0.08μ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5±0.03μg/mL。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隐丹参酮可破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造成细菌的生长、繁殖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实验选用丹参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丹参酮IIA作为抗癌活性研究对象,由于其自身水溶性较差,无法直接作用于正常肿瘤细胞,因此采用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对丹参酮IIA进行包裹,制成固体分散体,后经SEM表征及溶解度测试实验,证明丹参酮IIA-P188-SD的水溶性是普通丹参酮ⅡA标品的5倍。抗癌活性实验中,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丹参酮IIA-P188-SD处理人胃癌细胞7901,经过LIVE/DEAD实验验证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丹参酮IIA-P188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且抗癌活性随药物浓度上升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