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己经不可逆转,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必将受到外部经济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国内各个地区的产业不仅要具有国内竞争力,而且要力求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四年颁发“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件明确地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其最终目的就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竞争力。那么,各省市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分析各省市农业竞争力的现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本文对中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近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7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研究和比较了我国各省域的经济竞争力,这是我国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但是,对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见。本项研究便是这一方面的尝试。相信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全面分析和对比我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四川农业竞争力问题。四川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主要是靠初级的、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占领市场,而在农产品的质量、精深加工、品牌、差异性等方面缺少集约增长。四川有中国农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四川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升农业的国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进一步了解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努力提升四川农业的竞争力,对四川农业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竞争和WTO框架协议下的国际市场竞争,对积极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农业竞争力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与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范式,分析了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和来源,指出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各国各地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区域农业竞争力与很多因素相关,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整合共同对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需求因素、自然资源与机遇属于外在因素,是较难改变的,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劳动者素质则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体系调整是农业竞争力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区域农业竞争力是个相比较的概念,因此它是通过选择一定评价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规模要适当。根据这个出发点,设计了由农业生产竞争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农业资本竞争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按照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竞争力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组合评价等方法对中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可见,运用单一的某个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难免有失偏颇。因此,运用组合评价法对各种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有机组合是更为重要和更加必要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和薄弱环节,并结合四川省情,提出了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30个省市农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显示,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质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三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上的地区来说,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应完全一致,应立足各个地区的区情和资源特色及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通过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具体农业门类,促进各个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从实证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四川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还是不错的。四川农业生产竞争力实力较强,优于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资本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四川相对薄弱的环节。说明四川农业现实生产能力较强,但在农业技术研究、市场开发和农业资本投入特别是资本更新等方面是不足的,因而四川农业潜在的或长期的获利能力是不强劲的。要提高四川农业综合竞争力,在这些薄弱环节下功夫是极其重要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和省情,本文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增强四川农业总体竞争优势,是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努力方向。依据四川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调整和优化四川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产业竞争力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阐述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和来源,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在此基础上,对四川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措施。本文可能的贡献是: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作了新的探索。近几年的研究大都基于农产品视角,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基于产业整体视角,对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层面,对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视角的拓展与更新。第二,在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本文基于产业视角,为能达到全面、准确反映竞争力的目的,设计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尽量消除指标在表征竞争力时的重叠性,增加了指标的可获得性,减少了工作量。这是一种大胆和有益的探索。第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和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有些方法在工业竞争力研究中有所应用,本文加以借鉴,选用了五种方法在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上进行应用,这是一种探索;同时,基于最近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市农业最新的相对地位,对各省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四,对四川农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界定了四川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分析四川农业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或许能为四川各级政府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