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任何一位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成为受害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以2008至2017年黄河奖作品集中关爱儿童的公益广告为研究样本,发现运用情感诉求的作品,类型主要为同情诉求、内疚诉求、恐惧诉求。同情诉求多被运用在需要关注某个特定的儿童群体上,目的是要刺激受众产生同情心以促使他们发生捐赠行为;内疚诉求多运用在当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产生某些问题时;与儿童安全相关的公益广告,更多的使用恐惧诉求,将忽视安全问题产生的后果展示给受众,促使成人尤其是父母注意到自己可能忽视了的问题。基于对样本作品情感诉求类型的统计结论,以及对不同情感诉求类型作用机制的分析。采取了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受众观看同一主题,但运用不同情感诉求类型的公益广告,产生的眼动效果,以及改变受众原有态度的效果。获知,运用不同类型情感诉求的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作品,受众对它们的注视总时长存在明显差异;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中,运用不同类型的情感诉求将显著影响受众对作品兴趣区的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中,运用不同类型的情感诉求将显著影响受众对作品的喜爱程度,表现为运用同情诉求的作品喜爱程度最高,内疚诉求次之,恐惧诉求最差;同时,在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中,运用不同类型的情感诉求也会显著影响作品本身的吸引力程度,以及受众对作品内容的记忆程度,均表现为同情诉求最高,内疚诉求次之,恐惧诉求最差;运用情感诉求的关爱儿童公益作品中,受众的注视时长越长、注视次数越多,受众的喜爱程度越低;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中,运用不同类型的情感诉求,并不会显著影响受众对作品产生“对受害儿童有帮助”的效果认可度等结论。最终提出了关爱儿童公益广告运用不同类型的情感诉求时应该注意的方面:运用同情诉求应注重形象化和具体化;运用恐惧诉求应特别注重程度的准确把握;影视作品视觉表现中应注重载体的丰富性;应使用简洁突出的画面以加深受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