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是人的道德,没有离开人的道德;人也不能离开道德,离开道德,人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个体背离社会道德规范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蜕化”现象。所谓道德蜕化是指个体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与限制,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没有将其自身已经学习、选择和认同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外化出来的道德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蜕化现象?一方面,个体外部境遇与个体道德素质能力的关系可能引起道德蜕化现象,也就是说当个体的道德素质能力达不到具体的道德境遇所要求的的能力时,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很难实现,而当个体的道德素质能力相当于或超过道德境遇所要求的能力时,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比较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具体道德情境中因个体心理因素引起的道德蜕化现象,即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心理的每一种品质内在地包含了道德知、情、意三种因素,这三者之间彼此联系、互相渗透。道德认识能够判断是非、善恶,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对道德意志起催化作用;道德意志使道德行为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所以,导致道德蜕化的主体心理因素就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是整个社会结构呈现立体变化的时期。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意识也在这一历史境遇中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张力要想得到很好的互动,即必须一方面张扬人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抑制消极道德蜕化,引导积极道德蜕化;另一方面,德育时不要拔高或贬低道德规范和目标等,积累和灌输正确合理的道德知识,不要将道德外在化、妖魔化,使道德外在于人又制约人的发展,应内在于人本身,关切人的需要、情感和发展。应推进道德制度化,重塑道德权威,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