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湖泊众多,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50%以上的湖泊呈现富营养化。为了研究河蟹净水养殖对湖泊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开发富营养化草型湖泊的生物治理技术,我们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在东太湖网围养殖区放养不同密度(3000只/hm~2、6000只/hm~2、9000只/hm~2)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进行饲喂太湖水草与螺蛳养殖试验,各处理组均设投喂鱼肉与玉米等外源性饵料的对照。养殖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成蟹规格和增肉倍数虽然均显著小于相同养殖密度下投喂外源性饵料的对照组(p<0.05),但其体重均能达到150g;低密度养殖组(3000只/hm~2)的产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余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低密度养殖组的河蟹回捕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两组则无显著差异。试验养殖区水质状况优于投喂外源性饵料的对照区,其T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投喂外源性饵料会增加水体N、P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投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等内源性饵料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不但可以有效地抑制浅水湖泊水草的疯长,还可通过收获中华绒螯蟹而输出N、P营养盐,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比较不同密度养殖河蟹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后显示,利用草型湖泊内源性饵料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适宜放养密度为6000只/hm~2左右。2、2010年-2012年,选择1000hm~2的水草覆盖率在40%左右的草型湖湾鲤山湾生态保护区实施较大面积的河蟹净水渔业工程,主要放养河蟹并搭配少量青虾与鳙鱼;同时对该保护区水质指标、沉水植物、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的变化、氮磷输出效率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评价河蟹净水渔业工程的生态效果及其经济成本。结果显示:(1)保护区的河蟹回捕率为17.32%-21.8%;河蟹规格为130克/只-141克/只;3年的河蟹回捕率和规格均无显著差异;所获利润达到1000元/hm~2/年。3年以渔获物的形式移出湖体的TN分别为639.37kg、482.62kg、770.43kg,移出的TP分别为69.74kg、54.57kg、93.05kg。(2)保护区和保护区外的对照区水生植物种类相同,其中马来眼子菜为优势种,除2012年5-6月保护区水生植物密度超过对照区外,其余各月均远低于对照区,但在河蟹收获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会出现生长小高峰。底栖动物共有14种,保护区以大型软体动物为主,螺蚬的数量与河蟹摄食量之间处于交替变动状态;对照区以小型动物为主。2012年降低河蟹放养密度后,保护区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2011年有所提高。(3)试验期间保护区和对照区浮游生物密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区相比,保护区浮游植物的富营养指示种微囊藻的优势度随着河蟹净水渔业工程的深入逐渐减弱,浮游动物中耐污染指示种的种类数在2012年也明显减少。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均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浮游生物的密度则最小。(4)2010年保护区TN、TP等主要水质指标高于对照区,随着净水渔业工程的实施,至2012年保护区的TN、TP低于对照区,取得较好的净水效果。结论:草型湖泊的河蟹净水渔业工程净化水质是可行的,在起到净化水质、恢复生态效果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富营养化湖泊生物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