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一个财务问题,是金融学中的一个微观领域。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其中以MM定理影响最为广泛。但由于MM定理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该理论仅适用于完美的资本市场。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不断放松MM定理的假设条件,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理论,如权衡理论、信息传递模型、激励模型等。尽管不同的理论有所差异,但是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上,学者们认为,融资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要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以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按照西方融资结构理论,内部融资成本最低,债务融资成本居中,股权融资成本最高。所以,一个发达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应该按照这个顺序为企业的中长期项目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除了成本以外,还有很多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如盈利能力、非负债税盾、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非对称信息等。在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国有企业处于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这些企业的效益直接关系到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优化这些企业的融资结构。而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盈利水平低、政府行政命令干预等。上市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效率低下,净利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积累,而内部积累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优化融资结构,从企业自身出发,就必须要解决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上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也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从股票市场上获得资金,这些上市公司大多数采取不分红或少分红的股利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企业在作出股权融资决策时,股息是最重要的成本之一。但是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却很少考虑股息带来的成本,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特别是股票市场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对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融资成本要比债务融资成本低,这导致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现象违背了优序融资理论。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无论是对资本市场还是对企业都是不利的。为了优化上市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采取措施,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