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际社会中的各国相对实力总是存在差异,非对称性一直都是国际体系结构的常态,非对称性国际冲突在世界历史中也早已大量存在。有悖于诸如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实力是确保自身在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决定因素等固有观点,非对称冲突中出现了一些实力原本较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的国家却能逆转局势并最终获胜的现实案例,这些案例甚至达到了一个颇为可观的比例。针对此现象,目前学术界试图从冲突主体着眼的“结构分析路径”和针对冲突过程发展的“进程分析路径”两类解释途径进行分析和解释。但总体而言,结构分析路径这一静态分析方法遵循的还是现实主义以实力为着眼点的传统路径,其视角下的弱者之所以能胜是因为实力对比态势发生了改变,因而其回答的问题也转变成了“权力怎样发生了转移”,这无疑是一种概念转换和避重就虚的做法。进程分析路径则关注的是动态冲突过程中强弱双方博弈互动态势的转变,其中最有力的解释途径当属美国学者托夫特的“战略互动”假说和国内学者杨少华和许斌引入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释视角。“战略互动”假说将强弱双方的战略类型划分为四种,以两两组合的方式分析哪种情形下弱者胜算较大,但回避了战略选择这一问题并且其将“冲突时间”用作解释弱者胜强的关键变量的逻辑性还待商榷。复杂适应系统旨在说明弱者适应了“冲突环境”从而获得了战略优势,但“环境”对强者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制约程度是否真如作者所推测的那么明显,显然也不完全符合现实。出于找到一个完整可操作的解释路径来弥补现有各大理论工具理学分析途径的不足这一目的,本文尝试综合性研究方法,以战略为视角,将现有相关研究的观点综合并结合案例,将本文推展出的战略解释路径对回答“以弱胜强”这一问题的真实效用作一个简单的评估和检测。基于安德鲁·迈克和托夫特二人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成果,本文将是否遭到生存威胁作为弱国在非对称冲突中考虑战略模式的基础。一般而言,没有生存威胁的弱国在进行冲突对抗时,主要考虑的是“获利”,其战略模式是从“相对实力”即通过实力对抗的方式来进行确定的,而为了弥补自身实力的不足,这一战略出发点下的对称性战略模式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制约性力量来改变实力不对称局面,第三方制约性力量越强弱国出现胜算的可能性就会越高;而当弱者遇到有生存威胁的情况时,其优先考虑的将会是怎样“求生”,这样着眼于不追求实力对抗而旨在改变对方战争意图的非对称性战略模式将成为首选,因为这种模式下的战略手段基本为间接性进攻,所需成本小而造成对方的战争代价却相对较高,从而促使强者出现更高的政治脆弱性,只要该战略模式下的战略手段制约性效果越高弱者获得胜利的可能性也将随之增长。为详细梳理该理论假设,全文将分为三大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建构和假设,全文主要采用了“进程分析路径”中的冲突战略分析,将弱者根据“相对实力”和“相对利益”两个战略出发点采取的战略模式划分为两大类:类为对称性战略模式,即直接正面加入冲突,以正规军队进行实力对抗的战略方式;另一类为非对称性战略模式,即区别于对称性战略的其他所有战争方式,如游击战略和恐怖战略。其中对称性战略中,因为实力的不对等,弱者会寻求引入第三方制约力量,如另一国家行为体(也可以是非国家行为体和某种相对强大的力量如技术手段等)来改变实力不对称的局面或运用国际制度(如国际仲裁、发起国际制裁等)和规范(利用实力不对称局面制造有利己方舆论和道德高点)来制衡和反制强者(国际机制理论),假设为第三方制约力量对强者的限制越大弱者的胜算就越大。非对称性战略中,主要假设为游击战和恐怖战等非正面战争方式的有效度越大弱者的胜算就越大。文章第二部分选取非对称冲突中弱者胜负结果不同的两个案例,分别为泰柬柏威夏寺争端(冲突两阶段结果:均为弱者胜)和伊拉克战争(冲突两阶段结果:弱者一负一胜),以通过两个不同冲突结果来评估和检测以上假设的可行性和可信度。文章第三部分将得出结论证实第一部分的理论假设。本文将非对称冲突作为研究课题,并将近期国际热点冲突——泰柬柏威夏寺争端和美伊伊拉克战争作为案例研究进行系统的深度挖掘,不仅摆脱了现有解释理论中-些牵强乃至偏颇的观点,突出了“战略运用”的关键作用,还从战略演变和成本控制的层面更清楚地梳理了“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因此也更加强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