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常规CT图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衰减——脂肪衰减指数(FAI)可以检测到冠状动脉炎症的存在。但常规CT在检测物质密度差异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能谱CT能够改善鉴别物质密度差异的能力。另一方面,目前有关PCAT衰减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PCAT衰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罪犯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有关PCAT衰减与不同钙化程度斑块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比较缺乏。此外,目前关于PCAT衰减的临床研究大部分属于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比较少;血清学炎性指标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能够反映循环系统整体炎症,目前尚未有将能够反映局部冠脉炎症的影像标记物与循环系统炎性指标两者联合共同预测未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1)采用能谱CT评估PCAT的衰减,评估PCAT各能谱衰减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之间的相关性;(2)通过分析PCAT衰减与ACS事件的相关性,评估PCAT衰减、血清学炎性指标及两者联合对未来ACS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1)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冠周脂肪衰减——一种高危斑块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选取因胸痛于我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1例。测量患者各斑块的解剖特性指标,包括斑块的负荷、长度、最大横截面积、体积、低衰减成分百分比、中等衰减成分百分比、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病变处血管的重构指数、狭窄程度等;通过常规CT图像、40 ke V单能级图像、能谱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图像评估病变旁PCAT的衰减(分别记为CTpoly、CT40ke V、λHU、Zeff)。根据斑块的钙化程度将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非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根据低密度斑块、“餐巾环”征、正性重塑、点状钙化这四个特点判定高危斑块。采用SPSS软件分析PCAT各衰减指标与不同钙化程度斑块类型及高危斑块的相关性。(2)冠周脂肪衰减联合血清学炎性指标对两年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预测价值:回顾性搜集本院2010年1月—2020年10月首次ACS事件发作且发作前已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记录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的PLR值,计算自冠状动脉CTA检查时至ACS事件发作所经历的时间(TTA),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判断罪犯病变所在位置,即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根据两周内是否ACS发作将患者分为ACS患者及非ACS患者,在非ACS患者队列中,根据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两年内是否发生ACS事件分为病例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两年内发生ACS事件)及对照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两年内无ACS事件发生)。比较两组间罪犯病变PCAT衰减值、PLR值的差异,分析罪犯病变PCAT衰减值、PLR值及两者联合对未来ACS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冠周脂肪衰减——一种高危斑块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随着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的增加,PCAT各衰减指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基于SDCT的PCAT衰减指标(CT40ke V、Zeff、λHU)比常规CT(CTpoly)能更敏感地检测到这一差异,尤其是CT40ke V。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调整心外膜脂肪的平均衰减后,CTpoly、CT40ke V、Zeff、λHU均与斑块的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513、0.413、0.339,P均<0.001),其中CT40ke V的相关性更强。高危斑块旁PCAT衰减指标高于非高危斑块,尤其是CT40ke V(-119.87±22.74HU vs.-153.76±24.97HU,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各PCAT衰减指标均与高危斑块具有相关性(P均<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较高的CT40ke V(≥-120.60 HU)有助于识别高危斑块,准确度为90%(P<0.05)。(2)冠周脂肪衰减联合血清学炎性指标对两年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预测价值:ACS患者104例,非ACS患者131例。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非ACS患者严重,其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高于非ACS患者(-81.30±7.29HU vs.-86.37±7.07,P<0.05)。非ACS患者中,病例组50人,对照组81人。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外周血PLR、是否接受药物治疗是两年内发生ACS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88,95%CI:1.092~1.293;OR=1.019,95%CI:1.009~1.028;OR=0.182,95%CI:0.073~0.452,P均<0.001)。Cox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年龄、心血管危险因子数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后,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PLR与ACS累积发生率具有相关性(HR=1.141,95%CI:1.092~1.192,P<0.001;HR=1.010,95%CI:1.005~1.015,P<0.001)。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降脂药物进行分层分析,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与ACS事件累积发生率的相关性消失(P=0.642);未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与ACS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增强(HR=1.129,95%CI:1.081~1.180,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PLR对两年内是否发生ACS事件具有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37、0.632,P均<0,05),两者联合后预测效能提高(AUC=0.817,P<0.05),差异显著(P<0.05)。根据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将患者分为高PCAT衰减人群及低PCAT衰减人群,通过K-M曲线分析,高PCAT衰减人群ACS事件累积发生率高于低PCAT衰减人群(P<0.01)。结论:随着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的增加,PCAT衰减呈逐渐增加趋势;高危斑块PCAT衰减高于非高危斑块——这一发现已被证实与冠脉炎症具有相关性。基于SDCT的PCAT衰减能更敏感地检测到PCAT密度的差异,尤其是CT40ke V,较高的CT40ke V可能是斑块易损性的一种新型影像标记物。此外,PCAT衰减值、PLR对未来两年内是否发生ACS事件具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后其预测效能升高;PCAT衰减值与未来ACS事件的相关性受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所影响,提示PCAT衰减值在患者二级预防措施的实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