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周脂肪衰减与斑块特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in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常规CT图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衰减——脂肪衰减指数(FAI)可以检测到冠状动脉炎症的存在。但常规CT在检测物质密度差异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能谱CT能够改善鉴别物质密度差异的能力。另一方面,目前有关PCAT衰减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PCAT衰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罪犯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有关PCAT衰减与不同钙化程度斑块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比较缺乏。此外,目前关于PCAT衰减的临床研究大部分属于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比较少;血清学炎性指标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能够反映循环系统整体炎症,目前尚未有将能够反映局部冠脉炎症的影像标记物与循环系统炎性指标两者联合共同预测未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1)采用能谱CT评估PCAT的衰减,评估PCAT各能谱衰减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之间的相关性;(2)通过分析PCAT衰减与ACS事件的相关性,评估PCAT衰减、血清学炎性指标及两者联合对未来ACS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1)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冠周脂肪衰减——一种高危斑块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选取因胸痛于我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1例。测量患者各斑块的解剖特性指标,包括斑块的负荷、长度、最大横截面积、体积、低衰减成分百分比、中等衰减成分百分比、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病变处血管的重构指数、狭窄程度等;通过常规CT图像、40 ke V单能级图像、能谱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图像评估病变旁PCAT的衰减(分别记为CTpoly、CT40ke V、λHU、Zeff)。根据斑块的钙化程度将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非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根据低密度斑块、“餐巾环”征、正性重塑、点状钙化这四个特点判定高危斑块。采用SPSS软件分析PCAT各衰减指标与不同钙化程度斑块类型及高危斑块的相关性。(2)冠周脂肪衰减联合血清学炎性指标对两年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预测价值:回顾性搜集本院2010年1月—2020年10月首次ACS事件发作且发作前已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记录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的PLR值,计算自冠状动脉CTA检查时至ACS事件发作所经历的时间(TTA),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判断罪犯病变所在位置,即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根据两周内是否ACS发作将患者分为ACS患者及非ACS患者,在非ACS患者队列中,根据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两年内是否发生ACS事件分为病例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两年内发生ACS事件)及对照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两年内无ACS事件发生)。比较两组间罪犯病变PCAT衰减值、PLR值的差异,分析罪犯病变PCAT衰减值、PLR值及两者联合对未来ACS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冠周脂肪衰减——一种高危斑块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随着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的增加,PCAT各衰减指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基于SDCT的PCAT衰减指标(CT40ke V、Zeff、λHU)比常规CT(CTpoly)能更敏感地检测到这一差异,尤其是CT40ke V。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调整心外膜脂肪的平均衰减后,CTpoly、CT40ke V、Zeff、λHU均与斑块的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513、0.413、0.339,P均<0.001),其中CT40ke V的相关性更强。高危斑块旁PCAT衰减指标高于非高危斑块,尤其是CT40ke V(-119.87±22.74HU vs.-153.76±24.97HU,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各PCAT衰减指标均与高危斑块具有相关性(P均<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较高的CT40ke V(≥-120.60 HU)有助于识别高危斑块,准确度为90%(P<0.05)。(2)冠周脂肪衰减联合血清学炎性指标对两年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预测价值:ACS患者104例,非ACS患者131例。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非ACS患者严重,其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高于非ACS患者(-81.30±7.29HU vs.-86.37±7.07,P<0.05)。非ACS患者中,病例组50人,对照组81人。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外周血PLR、是否接受药物治疗是两年内发生ACS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88,95%CI:1.092~1.293;OR=1.019,95%CI:1.009~1.028;OR=0.182,95%CI:0.073~0.452,P均<0.001)。Cox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年龄、心血管危险因子数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后,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PLR与ACS累积发生率具有相关性(HR=1.141,95%CI:1.092~1.192,P<0.001;HR=1.010,95%CI:1.005~1.015,P<0.001)。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降脂药物进行分层分析,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与ACS事件累积发生率的相关性消失(P=0.642);未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与ACS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增强(HR=1.129,95%CI:1.081~1.180,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PLR对两年内是否发生ACS事件具有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37、0.632,P均<0,05),两者联合后预测效能提高(AUC=0.817,P<0.05),差异显著(P<0.05)。根据责任血管PCAT衰减值将患者分为高PCAT衰减人群及低PCAT衰减人群,通过K-M曲线分析,高PCAT衰减人群ACS事件累积发生率高于低PCAT衰减人群(P<0.01)。结论:随着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的增加,PCAT衰减呈逐渐增加趋势;高危斑块PCAT衰减高于非高危斑块——这一发现已被证实与冠脉炎症具有相关性。基于SDCT的PCAT衰减能更敏感地检测到PCAT密度的差异,尤其是CT40ke V,较高的CT40ke V可能是斑块易损性的一种新型影像标记物。此外,PCAT衰减值、PLR对未来两年内是否发生ACS事件具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后其预测效能升高;PCAT衰减值与未来ACS事件的相关性受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所影响,提示PCAT衰减值在患者二级预防措施的实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东北部地区高发,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喉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尽管喉癌在治疗上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易发生恶性增殖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加之缺少特异敏感的药物,喉癌患者的喉功能保存率及五年生存率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因此,研究喉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
研究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排行第五、死亡率排行第四的癌症。胃癌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于前列。虽然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其它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胃癌的临床疗效依旧不满意。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依旧比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恶性肿瘤低。因此,探索胃癌进程中分子的调控方式,发现更有效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已成为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的: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它被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共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人气道上皮细胞(HAEC)处于人体与周围环境的交界处,是呼吸道抵御外界刺激,如微生物、过敏原等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实验过程中无法在人体支气管内行任何形式的损伤,对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研究多采用细胞培养的方式。其中,气液平面细胞培养模式(ALI)在最大程度上模拟了人体内情况,培养的细胞会处于极化状态,细胞的上层会分化出纤毛。但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然而引起AD的内在病因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三维增强磁敏感成像(3D-enhanced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因其高发病率及不良的预后而被人们所熟知。在全球,每年有近9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位列第四名。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肿瘤人群中均位列前五名。多种分子信号通路的失调,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全力推动了结直肠癌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癌基因同抑癌基因的功能失衡。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调节肿瘤信号通路的关
目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肺血管疾病,病死率高,临床预后差。目前有关PPHN的治疗是以一氧化氮吸入(i NO),高频通气以及肺血管扩张剂等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西地那非逐渐应用于PPHN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详尽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新生鼠肺动脉高压
目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手术治疗仅能修复组织缺损,但是对于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不佳。而细胞治疗既能够修复组织缺损又能进行神经元重建。我们课题组前期实验在NTDs大鼠的胚胎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发现定植于缺损部位的BMSCs中有约20%分化
目的: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亚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肉和皮肤的损害。DM患者的肌肉区域的毛细血管通常表现为坏死、缺血和微梗死,进而导致肌肉纤维损伤。肌肉活检显示,CD4+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浸润性炎症细胞主要存在于DM患者的血管周围和肌束膜区域。2017年,Deepak A.Rao等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CD4+T细胞亚群
目的:脑胶质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脑内原发性肿瘤,预后不良,精准的术前分级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前提,是最佳预后的保障。MR检查技术是胶质瘤术前评估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探讨基于常规MR序列的定性分析、基于多模态MR序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基于3D分割技术的多模态MR影像组学分析在脑胶质瘤术前病理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于肿瘤增殖活性的预测能力。研究方法:跟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增强
目的:先天性梗阻性肾病(Congenital obstructive nephropathy,CON)是儿童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肾移植的第二位原因,其典型病理改变为肾间质纤维化。在CON的众多病因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现有研究表明手术解除梗阻后并不能完全逆转梗阻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先天性肾单位数目的减少会阻碍梗阻性肾损伤的恢复,并进一步导致额外的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