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环境等综合体的进程,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经济发展是驱动力,土地城镇化是载体,公共服务城镇化是保障。本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在结构转换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迁移理论、TieBout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ArcGis可视化分析法对2000-2014年间湖北长江经济带8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意义,在研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对新型城镇化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第四章构建了评价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第五章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ArcGis可视化分析法对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第六章以上章节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作了简要的讨论,以期能够对实践有所指导。研究分析表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以下时空特征: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时序演变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中8个市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武汉、黄石、鄂州、宜昌、黄冈、咸宁、荆州、恩施。②就分项主成分时序研究发现,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呈现出由土地城镇化为主导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由人口-经济城镇化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也存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滞后的现象。③空间角度上看,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由东北北向西南不断递减的不均衡发展模式,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