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一直是医疗界的重点和难点。痉挛型脑性瘫痪或伴有痉挛的混合型脑性瘫痪在脑性瘫痪的分型中占比最大。目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痉挛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SPR治疗脑性瘫痪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疗效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一直是影响脑性瘫痪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SPR能够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然而近几年国内对脑性瘫痪患者SPR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进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36例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平均年龄(7.69±2.47)岁,其中男26例;女10例。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估,同时对髋膝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进行测量。在术前,术后3~6个月运用GMFM-88对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数据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36名脑性瘫痪患者中4名患者失访,余32名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32例脑瘫患者双下肢肌张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患者髋关节肌张力改善不明显,膝关节和踝关节肌张力明显降低。32名患者D区、E区及总分得分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关节活动度: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膝关节前伸角及踝关节跖屈角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关节活动度: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膝关节前伸角及踝关节跖屈角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及膝关节前伸角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踝关节跖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短期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