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中国对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多次调查结果数字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的比例逐年增高,患病人数越来越多,除去18岁以下未成年人,目前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在20%左右。高血压常常引起心脑血管病的严重后果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被公认为是损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缺乏高血压对身体损害危险性认识的知识,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压人数比例较高、患病后没有治疗的比例多、在治疗的人群中血压控制没有达到目标水平的比例多,正是由于上述特点,使中国的高血患病人群出现较高的残疾发生率以及较高的死亡率,对医疗及社会资源的消耗极其严重。因此及早预测其靶器官损害的出现是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实现血压的长期良好控制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颈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作为高血压所导致的早期靶器官损害,能反映心脑血管等部位是否也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严重程度,而且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的一项重要参数血压变异性加大,对于二者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方面的价值,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目的: 1、探讨颈动脉窦部血管粥样硬化与反映血压波动性的参数血压变异性存在何种关系。 2、探讨颈动脉血管不同部位的粥样硬化影响血压变异性的差异。 方法: 采集的临床资料来源于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心血管内科、干部病房住院治疗的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患者为男性,38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在55-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80±10.7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按横轴及纵轴检测颈动脉窦部、颈总、颈内动脉三个部位的内-中膜厚度(IMT),检测结果为A组和B组:A组39例,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其中颈动脉窦粥样硬化26例,颈总动脉粥样硬化8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5例;B组47例,为非硬化组。列入研究的对象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查体、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行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验,对比分析检测的结果。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完毕后,通过计算机打印各项检测数据,计算所有研究对象不同时段的血压变异性(BPV)。 结果: 硬化组与非硬化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脉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脉压,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硬化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明显增大(P<0.01);全天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的标准差显示,IMT增加,BPV明显增大(P<0.01);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硬化组(26.74%对17.44%, P<0.05),非杓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颈动脉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以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比较,颈动脉窦部位血管出现粥样硬化的比例明显高于颈部动脉血管其他部位(66.7%对33.3%),BPV指标24hSSD、dSSD、nSSD较颈动脉血管其他部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1、颈动脉窦部粥样硬化形成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有关。 2、颈动脉窦部粥样硬化对高血压血压变异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