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内容。本文是对国际学术界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山东省冷水沟村的追踪调查,试图通过对村庄经济要素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分析冷水沟20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程和轨迹,以及与村庄外部社会变迁的互动性,从而以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丰富中国村庄的理论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笔者在阅读关于冷水沟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地进入到村庄中,通过查阅档案、问卷调查和对村民经商、办厂、做工、民俗、宗族、游戏等“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获得了关于村庄历史演变、经济结构变化、村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等第一手资料,并对收集的数据和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和归纳。本文的研究框架,是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在一个比较大的历史跨度下,围绕冷水沟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种经济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讨论三种经济要素在传统小农经济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1956年)、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时期(自1956年至1978年)、新型农户经济时期(自1978年至20世纪末)、转型中的小农经济时期(最近10年以来)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转配置状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上述四个时期,冷水沟村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种经济要素的流转配置在国家政策、市场机制、城市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不同的变迁过程并影响到社会结构的不同变化。在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尽管由于土地改革的发生,土地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向小农土地所有制的转变,但是就土地所有制而言,这一时期土地私有的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高度分散的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自主地从事生产活动,劳动力的地域流动性、职业流动性较低。传统小农从事着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活动,重视劳动力的投入,却无力投入更多资本改善农业条件,因而这一时期资本相对匮乏,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限。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阶段,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小农丧失了支配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下,以集体组织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向城市,职业转换也较为困难。以集体为单位从事生产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相比,有更强的实力使用资本,并将其投入到生产中去,因此,资本的作用有所上升。新型农户经济时期,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村庄确立了“土地使用权归个体农户,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土地制度。同时受城市化、市场经济的影响,村庄土地面积开始减少、土地用途发生变化。农民重新成为独立经营的个体,劳动力在地域、职业方面的流动性都有所增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农户将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重视资本对于生产的作用,资本投入量有了明显增加,资本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劳动力。转型中的小农经济时期,和新农户经济时期相比,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土地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土地用途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市场机制的影响,土地利用不仅呈现非农化倾向(房地产开发),而且呈现规模化倾向(奶牛小区)。同样是在城市化和市场机制影响下,劳动力要素的流转配置有了新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流动的职业方向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劳动力流动的地域方向的多元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工业资本开始流入村庄,工业园区建立标志着城市资本正在村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