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语习得研究在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在研究中学者们注意到,实际上每个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所使用的语言既非母语,也非第二语言,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渗透的、动态的、可变的独立语言系统,是体现语言学习者自己语言运用的第三种语言。众多研究者曾用不同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最后“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将其译为“过渡语”或“连接语”。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得二语习得领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由于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行为常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中介语变异”。 多年来,学者们通过对中介语变异的研究发现,导致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基本可归纳为两大类: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掌握和了解发现,学者们对中介语变异因素研究的侧重面都比较单一,不能全面解释其原因。因此,笔者采用Tarone建议的“多因素研究模式”对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进行研究。 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整体框架。在对中介语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影响中介语变异的非语言因素设计了实证研究过程。本论文通过对65名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思维方式,认知模式,文化感知因素是否是影响中介语变异的非语言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中介语变异的,以及是否存在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其他非语言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认知模式以及文化感知因素对中介语变异都有一定影响,论文对这些影响做了详细地讨论;英语的熟练程度与对思维方式,认知模式以及文化感知等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介语的变异。 本论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了解影响中介语变异的非语言因素,从而提高二语习得者英语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