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出于市场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并购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成功的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转型升级等优势;然而,并购一旦失败则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断裂等困境,严重的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在并购实践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使得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失败的可能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境外并购失败率超过50%。在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并购方常面临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市场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并购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成功的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转型升级等优势;然而,并购一旦失败则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断裂等困境,严重的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在并购实践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使得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失败的可能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境外并购失败率超过50%。在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并购方常面临着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风险。现实中,并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商誉,而商誉的形成又为后续的商誉减值埋下“隐患”,因此,并购中的商誉减值也成为了近些年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并购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但商誉减值的存在也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诱导商誉减值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在并购前期对标的企业的估值溢价过高,并购后期交易双方的整合效果以及标的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理想等,而并购中盈利能力支付计划的使用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盈利能力支付计划是买卖双方在并购交易中就价款结算方式达成的一种合约,双方约定并购交易期初仅支付一部分并购价款,即固定支付,价款的剩余部分则根据考核期间标的企业的业绩表现分期给付,即或有支付;其本质上和业绩承诺、对赌协议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降低并购风险、提升并购后的整合效应。业绩承诺、对赌协议等在我国的运用相对较多、故发展也较为成熟,相比之下,盈利能力支付计划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的运用还相对较少。本文以典型案例——西王食品并购Kerr为对象,利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盈利能力支付计划的会计处理及其影响商誉减值的具体路径:首先,这种支付计划在合并初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来达到更加准确地估计标的企业价值的目的;其次,盈利能力支付计划的超额奖励机制可以达到激励标的企业管理层、保障标的企业经营业绩的效果,进而对商誉减值的风险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再次,盈利能力支付计划中标的企业所取得的或有对价与其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因此,或有对价的存在会激励标的企业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最后,当标的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理想,需要计提商誉减值时,盈利能力支付计划中少支付的或有对价会缓解商誉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冲击,达到平滑业绩的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其在实际运用容易催生短视行为、业绩考核指标单一等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以小见大,为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在我国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债券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当多的企业会选择利用债券这一手段来满足自己逐渐增长的资金需求。但从2014年起,我国债券市场上就开始出现未能及时兑付的违约事件,其中有一些企业集团也出现了债券违约,例如2019年的北大方正集团债务违约事件和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紫光集团债务违约事件,而这两家企业集团主体信用评级在事件发生前都是AAA级,且评级展望稳定。这不得不让人们关注企业集团债券背后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理应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进行环境治理,然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企业的逐利性本质决定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市场失灵,企业往往并不会积极主动选择承担环境责任,此时,环境规制便应运而生,旨在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制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随着环境规制力度的不断加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在超级计算机、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行业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甚至威胁了美国在这些行业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优先”的思想带领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一上台就对我国发动了“301调查”,挑起知识产权争端,并通过提升关税、实施制裁等方式打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这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作为一次强烈的外生冲击
国家历来重视指导和鼓励市场经济健康的、持久的蓬勃发展,但受制于各种原因,民企在成长的路途上挫折不断。纾困政策是指我国政府从2018年起出台的利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重大措施,其意在引导国资与金融机构成立纾困基金进场,用以支持民企渡过资金不足危机、减少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协助民企渡过因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经营困境、协助新兴企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通过
随着我国股票回购行为的不断增多,股票回购在我国得到更多元和更深入的实践和发展,加上2018年市场大环境较为低迷的情况,2018年10月26日,国家通过开展会议,通过了对新《公司法》的修订。此次《公司法》的修订简化了股票回购的程序,拓宽了股份回购的适用情形,将现行规定中“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这一情形修改为“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增加“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中概股遭遇了新的一轮做空热潮。从2020年2月25日灰熊研究首次发布对跟谁学的做空报告开始,目前已有四家做空机构对跟谁学进行了16次做空,形成做空报告12份。在客户企业遭遇频繁做空后,审计工作开展是否会受到影响,如果受到影响,审计师又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本文针对此展开研究。客户企业被做空通常会引起市场对审计机构执业质量的关注,甚至是质疑,审计师可能为维护自身声誉,提高审计质量
钢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2015年处于产能过剩与债务高企的困境中,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随着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钢铁产业逐步走出了产能过剩的困境,债务水平有所下降,并实现由亏转盈,于2018年开始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重点钢铁企业的杠杆率从2015年末71.04%的较高水平降低至2020年末的62.27%,效益持续改善,说明近几年钢铁企业积极实施
股份回购是上市公司在市场上所运用的经常发生的资本运作手段,其最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被提出,并在随后的资本市场上不断发展,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至今股份回购对于西方资本市场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股份回购的实施动因以及实施效应方面的文献,得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通常的动因以及实施效应,随后以格力电器为案例,希望找出上市公司短期
近年来,公告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从公司实际运作来看,没有能实施控制的主体,公司将无法正常运行,陷入瘫痪。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如何运作,公司治理情况如何,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实现长远的发展,成为理论和实务界都积极思考的问题。根据两权分离理论,在无实际控制人情况下,管理层取得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无实际控制人情况下,管理层如何加强控制权,管理
决策有用性是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目标,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但是,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总会冲击到现有的规则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如此。借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在相关政策出台鼓励之后,并购基金应运而生,私募股权机构(Private Equity,PE)也获得极大发展。同时,处在发展和成长阶段的上市公司借着政策“东风”,通过与PE成立并购基金实施战略投资,并在并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