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理论上讲,建筑设计的答案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因具体项目都必须受到作为前提的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价值的答案其实非常有限。就此而言,建筑设计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多方案比较和优选的过程,而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正是这个比较和优选是如何受到了外部环境条件诸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技术系统选择”指的是在地形、气候、物产、交通、经济和建筑工艺水平等外部环境条件因素影响下,建筑设计主体(designer)对于特定项目究竟应采取何种技术模式与工程模式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以及具体回应。
粮仓建筑作为一种用于储藏粮食的乡土工业建筑,它的首要任务是充分保障粮食的储藏安全。建筑师需要超越视觉美学去理解建筑与外界能量的互动关系,需要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的调节来控制建筑内部的各项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照度等)。近现代粮仓建筑的演变可以视为:以不断更新的机械化技术手段实现效率更高的货品进出、容量更大的仓储空间、性能更好的安全储藏技术的历史。回溯建国以来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发展历程,“房式仓”、“筒仓”的工作原理虽然并无较大改变,但却在建筑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不断更新,以获得更好的储粮性能,如“双层墙体”、“双层通风屋顶”及“横向通风”粮仓等。可见,“环境调控”要求已经成为粮仓建筑设计的首要目标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田野调查,梳理储粮政策和粮仓建筑技术系统的发展脉络,探讨粮仓选址、降温防热技术、防水防潮技术的发展、演变背后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对象与范畴、研究意义与目标、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通过介绍苏浙皖赣地区20世纪下半叶粮仓建筑发展概况和粮仓建筑活动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苏浙皖赣地区近现代粮仓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建筑技术、气候条件乃至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交通发展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章通过对苏浙皖赣地区田野调查的粮仓样本分析,探讨调查样本的地域、年代、类型分布以及建筑性能与储粮政策、气候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文研究粮仓建筑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章探讨了环境因素对粮仓建筑设计的技术系统选择究竟存在哪些具体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讨论了粮仓选址如何回应交通与地缘条件;通风系统、双层表皮、屋面防热技术在粮仓降温隔热中的应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屋顶、墙身和地面的防水防潮技术措施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讨论和反思,指出目前乡土工业建筑的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的启示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粮仓建筑作为一种用于储藏粮食的乡土工业建筑,它的首要任务是充分保障粮食的储藏安全。建筑师需要超越视觉美学去理解建筑与外界能量的互动关系,需要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的调节来控制建筑内部的各项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照度等)。近现代粮仓建筑的演变可以视为:以不断更新的机械化技术手段实现效率更高的货品进出、容量更大的仓储空间、性能更好的安全储藏技术的历史。回溯建国以来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发展历程,“房式仓”、“筒仓”的工作原理虽然并无较大改变,但却在建筑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不断更新,以获得更好的储粮性能,如“双层墙体”、“双层通风屋顶”及“横向通风”粮仓等。可见,“环境调控”要求已经成为粮仓建筑设计的首要目标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田野调查,梳理储粮政策和粮仓建筑技术系统的发展脉络,探讨粮仓选址、降温防热技术、防水防潮技术的发展、演变背后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对象与范畴、研究意义与目标、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通过介绍苏浙皖赣地区20世纪下半叶粮仓建筑发展概况和粮仓建筑活动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苏浙皖赣地区近现代粮仓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建筑技术、气候条件乃至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交通发展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章通过对苏浙皖赣地区田野调查的粮仓样本分析,探讨调查样本的地域、年代、类型分布以及建筑性能与储粮政策、气候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文研究粮仓建筑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章探讨了环境因素对粮仓建筑设计的技术系统选择究竟存在哪些具体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讨论了粮仓选址如何回应交通与地缘条件;通风系统、双层表皮、屋面防热技术在粮仓降温隔热中的应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屋顶、墙身和地面的防水防潮技术措施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讨论和反思,指出目前乡土工业建筑的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的启示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