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显示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与男性不育症、自然流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精子DFI对IUI、IVF等的影响。既往众多关于“精子DFI与IUI、IVF关系”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差距较大。此外,研究中所采用的精子DFI数值多数来自于男性常规检查时的数据,且胚胎移植多集中于鲜胚移植。为了进一步探讨精液处理前后精子DFI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体外受精冻融胚胎移植的影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探究精液处理前后各参数(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DFI、HDS)的变化情况,及吸烟、饮酒、规律运动、长期接触辐射对上述参数的影响。2.分析精子DFI与男性年龄、BMI、不育年限、禁欲天数、精液参数(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HDS)之间的关系。3.研究不同精子DFI区间的男性年龄、BMI及精液参数(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HDS)之间的差异。4.探讨精子DF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及精子DFI的临界值。方法:1.选择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辅助生殖中心就诊,拟行IVF助孕且符合入组标准的夫妇。所有夫妇需填写调查问卷,后统计夫妇年龄、BMI及男方的生活习惯等数据。2.体外受精当天,男性精液标本进行优化处理(密度梯度法+上游法),后将留存的处理前后标本进行精液常规(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及精子DFI检测。3.对比处理前后各参数(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DFI、HDS)的变化情况。分别以吸烟、饮酒、规律运动、长期接触辐射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组,比较4种影响因素对上述各参数的影响。4.以处理前精子DFI为标准分成3组(A组,DFI≤15%;B组,15%<DFI<30%;C组,DFI≥30%),比较男性年龄、BMI、优化处理前精液参数(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HDS)、女性基本情况及体外受精相关参数(2PN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囊胚率)有无差异。5.设定2PN受精率<30%为阳性,2PN受精率≥30%为阴性。借助ROC曲线分析计算精子DFI诊断界值。6.以处理前精子DFI及移植胚胎的种类为标准进行综合分组(Ⅰ组,DFI≤15%,移植第3天胚胎;Ⅱ组:15%<DFI<30%,移植第3天胚胎;Ⅲ组:DFI≤15%,移植第5天囊胚;Ⅳ组:15%<DFI<30%,移植第5天囊胚),比较冻融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有无差异。7.所有数据按照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若定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否则以M(Q1,Q3)表示。结果:1.共计137对夫妇符合入组条件,最终入组91对夫妇,男方年龄28-50岁,女性年龄26-40岁。其中A组(DFI≤15%)43例,B组(15%<DFI<30%)41例,C组(DFI≥30%)7例。Ⅰ组14个周期,Ⅱ组17个周期,Ⅲ组14个周期,Ⅳ组10个周期。2.优化处理后,精子总活力及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分别由60.72±18.84%、40.01±18.11%上升至92.10(88.70,95.00)%、87.20(81.00,91.00)%,其余精液参数(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动精子百分比、DFI、HDS)则表现为下降状态(P<0.05)。3.在处理前标本中,“吸烟”、“饮酒”、“规律运动”、“长期接触辐射”这四种影响因素,仅“规律运动”对“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产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t=-2.285,P<0.05),规律运动人群的值为22.91±8.14%,未规律运动人群则为19.33±6.68%;其余参数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处理后的标本,则“长期接触辐射”对“HDS”产生统计学方面的影响(Z=-2.194,P<0.05)。4.处理前后的精子DFI与男性年龄、BMI、不育年限、禁欲时间、精液体积、HDS的相关性未得到统计学支持(P>0.05),但处理前后精子DFI均与“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呈现负相关(P<0.05),与“不动精子百分比”呈现正相关(P<0.05)。针对“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前后表现不一致,处理前为负相关(r=-0.219,P=0.037),处理后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5.A(DFI≤15%)、B(15%<DFI<30%)、C(DFI≥30%)三组男性的BMI、精子浓度、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HDS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P>0.05)。C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A、B两组(与A组比较:t=-2.612,P=0.012;与B组比较Z=-2.046,P=0.046),但A、B组在年龄方面无明显的差异(t=-0.893,P=0.375)。A、B、C三组的精子总活力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A组与B组:Z=-2.470,P=0.014;A组与C组:Z=-3.593,P=0.000;B组与C组:t=3.681,P=0.001)。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同样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A、B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1.714,P=0.090)。不动精子百分比则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A组与B组:Z=-2.470,P=0.014;A组与C组:Z=-3.593,P=0.000;B组与C组:t=-3.681,P=0.001)。6.2PN受精率在A(DFI≤15%)、B(15%<DFI<3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1.638,P=0.105);但精子DFI≥30%,2PN受精率表现出明显下降(与A组:t=2.060,P=0.045;与B组:t=2.467,P=0.017)。2PN卵裂率方面,两两比较仅A组与B组之间存在差异(Z=-2.578,P=0.010)。优胚率及囊胚率未因精子DFI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P=0.277;P=0.961)。在处理前后精子DFI与体外受精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仅有处理前的DFI与2PN卵裂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r=0.210,P=0.046),其余参数(2PN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囊胚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7.处理前精子DFI>27.99%时,预测2PN受精率<30%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2%。处理后精子DFI>7.88%时,预测2PN受精率<30%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76%。8.Ⅰ、Ⅱ、Ⅲ、Ⅳ组均未出现生化妊娠。临床妊娠率(Ⅰ组:57.14%;Ⅱ组:58.82%;Ⅲ组:64.29%;Ⅳ组:70.00%)未因胚胎类型及处理前精子DFI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χ2=0.514,P=0.916)。结论:1.精液优化(密度梯度法+上游法)可使精液质量明显提高。处理前后,精子DFI与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呈正相关,与不动精子百分比呈负相关。2.处理前精子DFI≥30%会导致体外受精的2PN受精率下降。3.设定2PN受精率<30%为阳性,处理前精子DFI的临界值为27.99%,处理后精子DFI的临界值为7.88%。4.当处理前精子DFI<30%,临床妊娠率不会因冻融胚胎类型及精子DFI的不同而表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