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世界城市网络”的部分研究经验引入到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关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新的联系与组织过程,借鉴和改进“世界城市网络”的结构分析方法,建构基于城市网络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框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区域城镇空间发展背景、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基于城市网络的区域协调三条线出发,系统讨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网络的形态特征,以及城市网络分析对认识和指导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论点如下:
(1)城市网络在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中的意义建立在两个基本层面,①以网络视角理解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②把握网络化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逻辑,其中层面①是城市网络研究的传统内涵,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建立在“流动空间”的网络化空间逻辑基础上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范式,即①、②内涵统一的“城市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发展是流动空间的网络化逻辑与地方空间的地域空间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区域的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范式对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可以以“城市网络”为基础建构新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
(2)在流动空间视角下,区域的城市网络空间可以理解为区域城镇体系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空间联系与组织状态,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由全球化和区域化力量共同决定的流动过程(资本、信息、技术、智力资源、组织性互动的流动),以及在流动过程的支配下协同运作的各个城镇的集合。包括流动过程、城镇节点和空间组织三层内涵。区域尺度的城市网络研究应在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MCR)和功能性城市区域(FUR)两种地域空间尺度展开,认识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并使之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依据。从基础研究与指导空间规划的目标出发,城市网络的分析可以包括对特定区域的城镇空间背景、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基于城市网络的区域协调方式三方面内容。
(3)在以珠三角为代表的我国沿海密集城市化地区,区域城镇空间研究与规划面临着两方面现实问题,一方面特大城市密集化分布的城镇空间格局已经形成,其特征是城镇节点功能的不均衡和城市建成区的连绵分布,因此通过“点一轴”方式理解城镇空间结构变得日益困难;另一方面城镇节点之间跳跃性、网络化的功能联系模式已经形成,“板块式”的空间协调分区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对城市网络功能发育的有效引导。解决上述问题,亟需通过城市网络研究判断城镇节点之间实质性的功能联系状态,客观描述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以保证区域空间规划发展思路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基于城市网络的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可以借用世界城市网络“网络-城市-企业”的三层结构定义方法,通过测量和汇集大量企业办公网络的区位分布来刻画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于制造业和传统工业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我国的区域城市网络研究应同时关注国际生产者服务业网络与本地制造业网络,揭示多层次的经济空间功能。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网络存在如下的组织规律:
①从空间结构看,国际生产者服务业网络具有鲜明的“跳跃性”特征,即网络节点向各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并形成在区域范围内相对均衡布局的长距离联系网络,受区(县)行政边界的影响明显;制造业企业则更倾向于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发展,形成依托中心节点向周边地区蔓延式短线发展的态势,受市级行政边界的影响明显。
②从组织机制看,国际生产者服务业中,法律、保险、广告等“小网络行业”仅倾向于在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建立较小的办公网络;而金融、会计等“大网络行业”倾向于通过在中心城市全境、各城市中心地区建立广泛、均衡的办公网络,依据这一分布规律,可以通过推动金融、会计行业在本地区的业务拓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化发展,培育外围节点城市功能升级。
③从衔接机制看,世界各主要城市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它们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自然排名,也与区位因素有关,例如亚洲各主要城市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相对更强。根据网络连通度与总部集聚状况,上海与北京已经成为我国的国际生产者服务业网络的中心,香港作为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对我国各区域发挥着的多层次的协同作用。
(5)基于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对珠三角的区域协调发展建议:①各城市之间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实现以核心企业为主,用区域统筹的思维进行跨越式的空间合作;②从城市网络的布局和发展规律出发,建议审视“珠江口湾区”、“珠中江次区域”的划分依据,建立更加具有功能指向意义的协调区;③城市网络分析表明,新兴城市化地区开发更依赖于传统城市化地区的带动作用,在二者之间建立恰切的协调机制与交通衔接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