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热害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井水和池塘水灌溉是水稻高温热害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措施。为探究高温热害期间灌溉池塘水和井水对稻田温度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2017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32.2°N,118.7°E)以晚籼稻两优培九为研究对象,在高温热害期间水稻开花期采用3种不同的灌溉水源开展了田间试验:T1:用池塘水每天8:00灌溉,田间水层达10cm后停止,18:00排干,持续7天,2016年灌溉时水温平均为30.5℃,2017年灌溉时水温平均为30.9℃;T2:用井水每天8:00灌溉,田间水层达10cm后停止,18:00排干,持续7天,2016年灌溉时水温平均为18.2℃,2017年灌溉时水温平均为19.6℃;CK:试验开始当天用池塘水灌溉至田间水深达10cm后停止,夜晚不排放,当田间水深低于5cm时补充灌溉至10cm,持续7天,2016年试验期间每日8:00田间平均水温为27.2℃,2017年试验期间每日8:00田间平均水温为27.4℃。测定了水稻层内40cm(水稻植株高度1/3处)、80cm(水稻植株高度2/3处)、120cm(水稻植株高度顶端)和130cm(水稻植株高度顶端10cm处)的温湿度及120cm(水稻植株高度顶端)叶温和冠层上方太阳辐射,用Penman—Monteith分层模式计算出稻田中能量平衡各分量日变化,并在灌浆初期、乳熟期、成熟期测定了水稻光合特性、衰老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分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合稻田小气候、稻田能量平衡、水稻生理,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源对稻田高温热害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6年及2017年灌溉后稻田气温和土壤温度均呈现出T1?CK?T2,且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处理间空气温度差异逐渐减小,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差异减小,相对湿度呈现出T2?CK?T1,随高度增加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温度较高的池塘水灌溉使稻田冠层以及土壤温度上升,相对湿度降低,加重了稻田高温热害;井水灌溉使稻田冠层以及土壤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有利于缓解稻田高温热害。夜晚稻田气温呈现出CK?T1?T2,这是由于水层白天吸收了大量热量,夜晚水层变成田间热源,说明夜晚排水会使稻田气温降低,有利于稻田降温。2.2016年及2017年灌溉后稻田能量平衡分量中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均呈现出T1?CK?T2,水体含热量的变化呈现出T2?CK?T1。温度较高的池塘水灌溉使稻田升温,加强了稻田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等能量耗散项,而水温高则阻碍了水体对热量的吸收,降低了水体含热量变化;而井水灌溉与之相反,降低了稻田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能量被水体吸收,加强了水体含热量变化。所有处理各能量平衡分量占净辐射比例中潜热通量所占比重最大,说明稻田以潜热交换耗散热量为主。而各处理在各能量平衡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中以水体含热量的变化占净辐射的比例差异最大,说明不同灌溉水源主要是通过影响水体含热量的变化使稻田气温产生差异。3.2016年及2017年水稻灌浆初期、乳熟期以及成熟期水稻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出T2?CK?T1,MDA含量呈现出T1?CK?T2,说明井水灌溉增强了水稻叶片光合能力,延缓了水稻衰老进程,温度较高的池塘水灌溉则减弱了水稻叶片光合能力,加速了水稻衰老进程。稻穗干物质积累、物质转运率及贡献率、根系活力、结实率、穗粒数、产量均呈现出T2?CK?T1。综上所述,在高温热害来临时用温度高的池塘水灌溉水体放热使稻田温度升高,水稻所受高温热害加强,使水稻减产;井水灌溉水体吸热加强了水体含热量变化,使稻田温度降低,并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生理状况,使水稻显著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