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传统中医理论中阳虚、阴虚体质的相关内容,总结近现代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中医体质理论;比较研究阳虚、阴虚体质的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特征,探索体质分类的依据与形成机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梳理和现代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阳虚、阴虚体质理论研究。运用~1H-NMR技术,采用美国瓦里安公司(Varian,Inc.)INOVA 600MHz超导核磁共振谱仪,比较分析阳虚、阴虚体质血液和尿液的代谢组学特征,寻找生物标志物。结果:阳虚、阴虚体质理论研究表明,在表现特征上,阳虚质是阳气不足,以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阴虚质是阴液亏少,以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在形成因素上,先天禀赋是内在因素,后天获得是外在条件,总以过寒则伤阳、过热则伤阴为主要因素。在发病倾向上,阳虚质易患痹证、泄泻、感冒、自汗、水肿、痰饮、咳喘、遗尿,阴虚质易患便秘、咳嗽、血证、消渴、肺痨。在调体方法上,阳虚质以“补肾温阳,益火之源”为原则,阴虚质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原则。阳虚、阴虚体质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30例阳虚质、30例阴虚质的代谢产物谱特征,以平和质作为对照,结合理论研究和以往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①代谢组学的方法能够对体质进行客观分类。与平和质相比,阳虚质、阴虚质存在代谢网路的改变;②发现阳虚、阴虚体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明确了含量的变化方向。阳虚质尿液中的标志物有:肌酐(creatinine,δ3.06,4.06,4.1)、乳酸(lactate,δ4.14,4.18)、二甲胺(DMA,δ2.70)、柠檬酸(citrate,δ2.58,2.66)、马尿酸(hippurate,δ7.58,7.82,3.98),血液中的标志物有:脂类(lipid,δ0.80-0.90,1.20-1.29,1.58)、乳酸(lactate,δ1.31-1.33,4.10-4.12)、谷氨酰胺(glutamine,δ2.44-2.46,2.12)、葡萄糖(glucose,δ3.20-4.00)、高密度脂蛋白(HDL,δ0.80-0.86,1.18,1.22)、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δ0.9,1.3,1.34,1.26)、N-乙酰糖蛋白(NAc,δ2-01-2.07)、脂肪酸(FA,δ2.22-2.29)、不饱和脂肪酸(UFA,δ5.25-5.35)。阴虚质尿液中的标志物有:肌酐(creatinine,δ3.06,4.06,4.1)、二甲胺(DMA,δ2.70)、柠檬酸(citrate,δ2.58,2.66)、甘氨酸(glycine,δ3.54)、葡萄糖(glucose,δ3-4),血液中的标志物有:脂类(lipid,δ0.80-0.90,1.20-1.29)、乳酸(lactate,δ1.31-1.33,4.10-4.12)、丙氨酸(alanine,δ1.48,1.49)、葡萄糖(glucose,δ3.20-4.00)、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δ0.9,1.3,1.34,1.26)、N-乙酰糖蛋白(NAc,δ2.01-2.07)、不饱和脂肪酸(UFA,δ5.25-5.35)。其中,与平和质相比,阳虚质尿液中肌酐含量降低,乳酸、二甲胺、柠檬酸、马尿酸含量增多,血液中脂类、乳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谷氨酰胺、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多;阴虚质尿液中肌酐、二甲胺、柠檬酸含量降低,甘氨酸、葡萄糖含量增多,血液中脂类、乳酸、丙氨酸、葡萄糖、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阳虚质与阴虚质相比,尿液中肌酐、乳酸、二甲胺、柠檬酸、马尿酸含量增多,甘氨酸、葡萄糖含量降低,血液中乳酸、谷氨酰胺、葡萄糖、丙氨酸、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多,脂类、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③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库和文献,对差异代谢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阐述。发现阳虚、阴虚体质具有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以及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对阳虚、阴虚体质的生物特征进行了探索,可能为阳虚、阴虚体质的表现特征、形成因素、发病倾向等机制提供新的解释。结论:通过对阳虚、阴虚体质理论的梳理和比较,系统地理清了两者在表现特征、形成因素、发病倾向和调理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为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阳虚、阴虚体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从代谢组学角度为体质可分提供了新的依据。阳虚、阴虚体质存在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以及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