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的田间筛选在高产、抗病基础上,还应满足加工性状稳定性的要求。加工型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会表现加工性状差异,加工性状差异是由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筛选和选育适合栽培的品种是解决加工品种短缺的有效办法。同源四倍体作物马铃薯的大量农艺性状由多个等位位点决定,基因主效性不显著,开展品种(系)的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可以加速加工型品种选育过程。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性状多属数量性状,表型取决于遗传因素(G),环境(E)及互作(G×E)。本研究对甘肃二个不同生态区种植的40份马铃薯品种(系)的产量组分性状,加工性状中主要成分含量和加工后色泽参数进行产量及其产量组分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主要品质及加工后的色泽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产量组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小区小薯产量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产量组分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产量组分9个性状基因型效应平方和占比为17.10%-31.05%,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比为4.90%-34.41%,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比为26.50%-41.92%。单株产量和单株小薯产量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最大,分别为34.41%、32.68%;小区产量、小区大薯产量、小区小薯产量、单株小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大薯数和单株小薯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最大,分别为38.38%、38.73%、41.92%、39.28%、26.50%、33.38%、28.49%。(2)参试品种(系)加工性状中主要成分稳定性分析表明:除抗坏血酸含量在地点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它成分含量基因型、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干物质含量范围13.94%-23.45%,淀粉含量范围10.20%-22%。还原糖含量范围0.16%-2.17%,抗坏血酸含量范围6.26-19.68 mg/100g。二个试验点中,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系为G36,还原糖含量最低的品系为G1;干物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稳定的品系为G33、G17、G2,淀粉含量稳定的品系为G3、G28、G1,还原糖含量稳定的品系为G1、G40、G3。(3)参试品种(系)外观品质分析:40个品种(品系)块茎长度范围58.88-115.64cm,宽度范围30.71-72.62 cm,长宽比范围1.17-3.06,芽眼个数范围6.83-24.17个,芽眼深度范围0.88-14.28 mm,薯形有圆形、椭圆和长圆形,薯肉颜色有白色、黄色和淡黄色,薯皮颜色有白色、黄色、淡黄色、浅粉色和紫色。G26长宽比最大,G36和G37长宽比最小,G39芽眼个数最少,G23芽眼最浅。(4)参试品种(系)油炸加工后色泽稳定性分析:炸片色泽?E值试点间无显著差异,L*、a*、b*值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呈极显著差异(P<0.01);炸条色泽L*、a*、b*、?E值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呈极显著差异(P<0.01)。炸片色泽L*值最大的品系为G12,稳定的品系为G33;炸条色泽L*值最大的品系为G35,稳定的品系为G3。GGE模型能够直观展现多年多点品系试验结果,并客观评价参试品系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可以对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进行评价。通过GGE模型综合评价筛选出高产稳产品系有G11、G2、G27、G34;高产不稳定品系有G11、G40、G31、G17、G38、G35。最理想生态区是渭源县试点,对品种(系)的鉴别力最强。参试马铃薯品种(品系)中适合炸片的品系有G4、G37、G12;适合炸条的品系有G1、G15、G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