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应用自体髂骨植骨修复长骨缺损存在较多的弊端,随着新世纪对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日益推重而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临床医师提出质疑。与此同时,对于骨缺损较大、按照目前植骨手术的金标准需要大量自体骨却又缺少骨源的儿童患者,或是经过自体骨移植疗效不佳,植骨区病变复发、骨不连但机体已无足够量的自体骨供再次植骨之用时的成年患者,往往会被迫接受来自于其直系亲属捐赠的骨源。这不仅造成了患者家庭成员生理和心理上的再次打击,同时亲属骨作为同种异体骨也并非临床植骨的最优选择,且难以保证其确切的疗效。各国的研究者们曾经尝试采用多种人工替代材料修复这些骨缺损,如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同种异体骨、人同种异体的脱钙骨基质等,虽然这些材料分别从某些特定的方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体骨植骨的缺点,但其固有缺陷决定了这些材料在骨需求量大,患者自身情况差时均不能较好地满足临床的需要及患者的要求。鉴于以组织工程骨修复大动物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必要在此工作基础上谨慎地进行一部分临床试用性研究为今后组织工程骨正式走上临床,形成对长骨缺损的正规化、规模化地治疗模式完成临床观察数据的初步积累,进一步完善以组织工程骨修复长骨缺损治疗及随访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此项临床研究得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方法 1.本课题按照组织工程骨修复长骨缺损临床试用标准化操作规程(SOP)为特定的患者于术前3—4周开始构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并在此过程中按规程中预定的检验项目对构建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目标细胞或组织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测定,始终信守首先保障受试者人身安全的承诺。 2.组织工程骨构建成功后由指定医师按照SOP中预定的临床路径展开对受试者围手术期的各项诊疗、随访观察和与受试者之间进行对其康复进程的长期动态交流,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受试者有益的建议和帮助。临床疗效评价主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