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相体放电在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医学、化学工艺等方面应用广泛,但都需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础问题,即需要探明多相体中放电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侧重于多相体放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气固两相体放电,展开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两相体雷冲击50%击穿电压(U50)实验、两相体直流电晕放电实验以及稻谷的两相体放电处理实验。为构建一定空间分布的两相体,特别设计制作了一个直径为400厘米的循环落体式两相体放电装置;为解决微弱电晕放电的观测问题,特搭建了一套紫外成像仪电晕放电现象观测记录系统。气固两相体雷冲击50%击穿电压(U50)实验主要研究了电压极性、体积比、颗粒数量、固相物介电常数等因素对U50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相体放电与空气放电比较,正、负极性雷冲击50%击穿电压U50均会下降,负极性U50下降约5%-30%,正极性U50下降约3%;随着两相体中固体颗粒体积比、颗粒数量、固相物介电常数的增加,气固两相体击穿电压下降幅度增大;正负两种极性比较,正极性U50比负极性的要低30%-50%。;对两相体放电时延也进行了研究,正极性条件下,气固两相体的放电时延与空气的放电时延差别不大,负极性条件下,气固两相体的放电时延比空气的放电时延要短,最短可减短15%。气固两相体的电晕电流实验主要研究了介电常数和体积比对电晕电流的影响,并用高灵敏紫外-可见光成像仪对电晕现象进行了观测记录。实验表明,同一种材料颗粒在相同的体积比下,正、负电晕电流差别不大,电流随着固体颗粒体积比和介电常数的增加而降低,最小可降至1μA以下。稻谷两相体放电主要研究了处理时间、电压、放电间隙对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处理时间越长,电压越高,杀菌效果越好。当处理时间为60s,电压为25kV时,杀菌率效果可达99%。而处理过后的发芽率、生活力、浸出液电导率等生理指标未见显著变化,可见两相体放电稻谷处理不会对其品质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