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秦岭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中从组成到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带,显生宙以来受到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出露于北秦岭构造带的地质体多呈透镜状展布。由于强烈的挤压和走滑变形,新生构造面理显著,多数地质体不具有地层学意义,因此给北秦岭构造带内地质体的定年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利用北秦岭构造带北麓和小秦岭地区河流广布的地理特点,以及北秦岭构造带地质体的变质程度不足以改变锆石同位素赋存状态的性质,运用锆石定年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大批量山前河流碎屑锆石U-Pb定年工作来实现探讨北秦岭构造带复杂的岩浆—构造事件历史。这也是本项研究工作在技术路线和工作思路上的重要创新性之处。通过对北秦岭造山带山前8条现代河流碎屑锆石的U-Pb定年工作,获得以下认识:1、实践证明,在有限的区域,利用现代河流碎屑锆石研究河流流域出露地质体的地质历史是可行的,思路是正确的。对于特别复杂构造带的研究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和意义。2、在小秦岭地区,即潼关-华阴一带,样品年龄峰值以五台期和吕梁期为主,这与华北克拉通西南部的地质演化历史高度吻合。自新元古代至中生代晚期为克拉通稳定期,故无锆石年龄记录。尽管前人已有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小秦岭地区的华北克拉通卷入秦岭造山过程并属于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小秦岭地区华北克拉通并未留下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或印支期的构造记录。即小秦岭地区华北克拉通的基本特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燕山期的锆石记录(127Ma)无疑属于该区花岗岩和脉岩的反映。3、典型北秦岭流域地区,即长安-户县一带,新元古代以来的锆石记录普遍。主要锆石记录有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由此可见,北秦岭构造带的地质记录与小秦岭地区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立演化历史。也证实北秦岭造构造带至少不存在太古代基底。4、混合型地区,即周至县境内,鉴于商丹缝合带在该区出露于秦岭分水岭之北,因此本区河流碎屑既含有北秦岭构造带露头地质记录,又保留有商丹带甚至商丹带之南的碎屑记录,因此物源复杂,我们可称其为混合型物源区。该区河流碎屑锆石除保留与前述北秦岭构造带完全相同的记录外,尚存在稀疏的新太古代(2500Ma)和中元古代(1600Ma)地质记录。推测这些记录可能源自商丹带之南的南秦岭基底。在本区河流分水岭附近发育的佛坪岩群或长角坝岩群有可能是其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