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地理形态下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以至产生相对应的基本体态,区别于别的民族民间舞蹈。大致来说,想要了解并且学习一个民族或民间的舞蹈,首先要了解它的形态特征,也就是了解其风格特征。一样的,提到我们的山西民间舞,对于女性舞蹈部分,大家便会想到“耸肩歪头”“前挺后翘”“提、(?)、拧”这三种体态特征,这三种体态在舞蹈曲线中形成的都是具有山西特色的女性“三道弯”形态美感,故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地理形态下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以至产生相对应的基本体态,区别于别的民族民间舞蹈。大致来说,想要了解并且学习一个民族或民间的舞蹈,首先要了解它的形态特征,也就是了解其风格特征。一样的,提到我们的山西民间舞,对于女性舞蹈部分,大家便会想到“耸肩歪头”“前挺后翘”“提、(?)、拧”这三种体态特征,这三种体态在舞蹈曲线中形成的都是具有山西特色的女性“三道弯”形态美感,故统称为“三道弯”形态,也就是在舞蹈动作中“头与胸、腰与臀、胯与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形态。但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海洋中,具有明显的“三道弯”形态特征的不止山西民间舞的女性舞蹈部分,傣族、胶州秧歌、东北秧歌等民族也具有明显的“三道弯”形态特征,它们的相似处都是“S”型体态,那区分它们的便是动作的发力点、动作来源、动律特征以及表现内涵等的不一性。山西民间舞女性的“三道弯”形态是大家所了解的,胶州秧歌女性的“三道弯”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论文的前一部分内容主要对山西民间舞蹈女性的三种基本体态——“前挺后翘”“耸肩歪头”“提、(?)、拧”的动作来源、动作要领以及动作表象意义的细致分析阐述;且通过对山西民间舞女性“三道弯”形态与其他民族舞蹈例如胶州秧歌“三道弯”形态进行内在、外在、地理等各个因素的细致对比研究之后,区分出山西民间舞蹈女性的“三道弯”形态是以前后的动律为主,而胶州秧歌女性的“三道弯”形态是以左右的拧转为主,突出山西民间舞蹈女性“三道弯”形态的独特性,在论文中都会有详细的分析。后一部分则是在对山西民间舞女性“三道弯”形态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了从过去到现在它的变化、提升,体现出以“三道弯”作为基本形态、同时又将其作为基本动律,在审美方面既包括静态美感,又包括动律美感,这样对于舞蹈的动态美而言,其是在动静结合中得以充分体现的,使得舞动中的女性身体曲线美更加感性与生动,更加富有情感,更具艺术魅力。综合以上,由山西民间舞中女性独特的“三道弯”形态,形成山西民间舞女性“三道弯”形态的“统一性风格”,审美性提高,风格更加独特与浓郁,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社会流传中更受人们所喜爱,达到一种就算不拿扇子等道具,解放双手徒手去演去跳的状态,使舞蹈表演的身体空间扩大,表现方式更加丰富,表现的风格性更加浓郁。
其他文献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的地方小戏。因其使用曲沃方言演唱,且以独特的打击乐器“碗碗”伴奏而得名。曲沃碗碗腔在兴起之初,唱腔同皮影戏,后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据文献考证:曲沃碗碗腔的缘起与“陕西碗碗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晋南蒲剧、眉户等戏曲剧种之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一支颇具魅力的地方小戏。曲沃碗碗腔其唱腔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各板式独具特点,或单独成段或相互连接,在服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文化宝藏中秧歌文化用它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卓越的文化价值享誉全国各地。而高跷秧歌作为秧歌文化中一朵奇葩,它将“歌、舞、戏、杂、武”众多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其中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山西省的定襄高跷秧歌一直以来深受定襄人民的喜爱,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被誉为“高跷秧歌之乡”的辽宁省海城市,海城高跷秧歌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享有一定的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灿烂夺目,山西作为中华文化起源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勤劳诚恳的山西人民在生活繁衍中孕育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山西传统民间舞,山西传统民间舞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影响以及传承意义,它可以产生于山西坊间并在山西境内持续发展的生态艺术形式反映出山西人民数千年以来的真实生活写照。在山西众多的民间舞中,垣曲西石村的“西石花鞭”是山西民间舞表演形式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伊始于法国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潮流,起初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之后便向大众化发展,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超现实主义的大多数画家重视梦境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认为将这二者统一起来,捕捉意识深处潜意识的思维片段,摆脱理性世界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超然的真实,具有荒诞、古怪、神秘等特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会利用拼贴、重组、夸张等表现手法制造出“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将现实观念主观化,
后真相现象与互联网时代相聚合,以竞争性真相混淆视听,弱化真相,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群体的情绪性表达突出与道德失范行为多发,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高校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缓冲场所,其开放性、包容性与社会性的固有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受到后真相时代的影响。高校德育作为青年大学生系统接受道德教育,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个人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孕育良好社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后真相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德育如何调整自
中国民族歌剧是二十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形成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兼具的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自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态逐渐丰富完整起来,近十多年来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原创剧目还是复排剧目在国内都保持着较高的上演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民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引领不断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科技发展实力与竞争力表现强劲。但我国科研成果在落实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校企间知识交流与互动存在一定障碍。促进我国高校知识创新成果向其他创新主体转移,联通校企知识转移通道,释放创新活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破解的关键离不开对校企知识转移的深层探索与构建国家创新体
秧歌戏作为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约清道光年间开始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其流布范围近乎遍及每个村庄。泽州地区共有泽州秧歌、平腔秧歌、沁水秧歌以及中庄秧歌四支,其中泽州秧歌是所有秧歌戏中最大的一支,占有较特殊的地位,且在分布区域内有若干种分化,分支众多,包括大树秧歌,裴洼秧歌、寨西秧歌等。并且在泽州地区的秧歌戏中,中庄秧歌的音乐形态为曲牌体,而泽州秧歌、沁水秧歌以及平腔秧歌均为干打干唱的干板秧歌,共同生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村北的台地上,是晋南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墓地。自发掘以来,研究成果丰硕,但因公布资料受限,对铜礼器墓葬的研究尚十分有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原始资料对大河口墓地青铜礼器墓葬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情境分析法等考古学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大河口墓地铜礼器墓葬进行分析,试图解决铜礼器墓葬的年代、等级、埋葬礼俗、文化因素、位置和墓地
在明晰社会变革-知识转型-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转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变迁这样的思路之后,本文从知识的角度出发,采用知识生产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理论要点,分别对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其质量管理体现内控特征。学者们在特定的学科认知体系下循着知识的发生逻辑进行教学和研究,“内控”是指学术权威作为唯一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