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吉卜林早期的印度经历使其具有印英双重身份,其作品也大多与殖民文学息息相关。在对吉卜林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评论家们也因其书写了大量的带有侵略思想的小说和诗歌而指责他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吉卜林的文学声誉因此曾经遭受大起大落,他本人也成为英国文学史上饱受争议却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丛林故事》是吉卜林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吉卜林的人生哲学观,受到全世界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的热烈追捧。 本论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吉卜林及其小说集《丛林故事》。基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本论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探索吉卜林的双重文化身份,表明吉卜林意图通过制定丛林法律来构建一个理想世界并达成东西方融合的愿望。本论文得出三个结论。首先,吉卜林早期的印度经历造成了他之后的身份冲突。由于儿时生于印度,但后来又回到英国,吉卜林对其祖国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吉卜林喜欢印度,但他所具有的帝国主义优越感又使他认为英国人和印度人是有区别的,正如小说中莫格里和动物们之间有区别一样。所以,《丛林故事》的主人公莫格里就是吉卜林之于自己身份困惑的真实写照。其次,吉卜林在双重身份冲突中形成的独特人生哲学和理念促使他构建了一个文学的理想世界。他以权威、秩序、纪律和服从等理念萌生了通过制定法律来构建一个理想有序的世界。最后,通过描绘小说中丛林与人类世界相结合的事例,吉卜林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期望:建立一个东方西方之间以及不同族裔之间消融冲突、和谐相处、文化共享的理想境界和社会环境。 英国的吉卜林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吉卜林研究在中国尚不充分,对《丛林故事》的解读也有待深入。因此,本论文将《丛林故事》置于后殖民语境中,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据,旨在拓宽对吉卜林文学作品解读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