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横波分裂分析的裂缝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shadow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层中裂缝的渗透性相对较好,裂缝不但是油气的储集空间,而且是油气的运移通道,也就是说,地层中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通性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因此,寻找构造相对稳定的裂缝发育区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成败的关键。裂缝介质是诱导方位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横波对裂缝各向异性介质相当敏感。当横波进入裂缝各向异性介质时会发生横波分裂现象,会分裂成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两个横波,它们以不同的速度传播,沿着裂缝传播的横波为快横波S1,垂直裂缝传播的横波为慢横波S2。横波分裂这一现象不但可以用来勘探裂缝的角度,还可以用来探测裂缝的发育密度。因此,利用转换波资料中的横波分裂现象可以方便地研究裂隙介质,探测裂隙型油气藏。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裂缝的分类与形成机理、裂缝各向异性介质理论、裂缝检测技术等三个部分。文中简要介绍裂缝的分类及形成机理,并且从数值模拟的角度研究裂缝各向异性特征,进而推导出裂缝发育密度与时差的关系。论文的重点是详细介绍横波分裂分析方法,包括裂缝方位的检测技术及裂缝各向异性的校正技术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裂缝检测方法包括:能量比值法、极性反转法、最小二乘拟合法、角度谱扫描法等四种方法;快横波、慢横波分离的两种方法:三角变换法、Alford正交旋转法。在完成这些理论研究后,本文作者从研究各种横波分裂技术的方法的原理入手,重点是Alford正交旋转法,首先,Alford正交旋转法应用于多层HTI(horizontal transverse isotropy)介质理论模型中进行测试,横波分裂技术在理论模型的测试说明:在没有噪声的情况下(高信噪比),浅层与深层裂缝方位角度计算值与理论值相符,浅层与深层横波分裂时间延迟计算值与理论值相符,这验证了Alford正交旋转算法的可行性与精确性,可以通过文中的裂缝技术,较为准确地求取上覆各向异性介质情况下目的层的裂缝方位和发育密度,并能够处理多层各向异性裂缝介质情况下的裂缝方位和密度预测问题。在实际的宽方位3D3C地震资料中,快横波和慢横波的偏振方向、传播速度(或者时间延迟)、频谱与振幅属性均受到裂缝发育的方位角、裂缝发育密度、裂缝中填充流体类型的影响。通过对横波分裂的分析和计算,有助于检测裂缝走向和发育程度、辨别裂缝中填充的流体类型等,实现实际资料多层裂缝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从而达到提高转换波叠加剖面的分辨率的作用。通过对该技术的研究说明Alford正交旋转技术可以应用于实际资料,能够对裂缝的角度和发育密进行有效的预测,进行横波分裂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对提高多波多分量资料处理水平、提高裂缝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及进一步提高深层致密裂缝型气藏勘探开发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讲述了管道内壁造成腐蚀的严重性以及产生机理,在控制腐蚀的方法中着重推荐采用管道内涂层的办法,并详细介绍了一种管道防腐施工焊缝涂补口的新工艺.
球磨机是我国火力发电厂最常见的制粉设备。要降低制粉电耗,必须保证球磨机的料位在最佳状态,但是目前料位检测还缺乏可靠的手段。因此,准确检测料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集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于一体的最大含能源盆地。宁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缘,中生代含煤地层为延安组,其上覆地层直罗组砂体
煤储层孔隙结构类型是控制储层流体流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论文在系统分析沁南地区高阶煤储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和低温CO2吸附实验对研究区样
煤炭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之一,大量的煤炭开采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煤层被开采后,周围岩层原有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在自重的作用
南堡凹陷位于黄骅坳陷东北部,是渤海湾盆地内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凹陷之一。近年来针对南堡凹陷的勘探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堡1号、2号、3号、4号、5号含油气构造带,目前
榆神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优良,但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是榆神矿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测井行业的重大技术进步之一,为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MREx核磁共振测井仪是我国引进的先进核磁共振测井仪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化工企业的废气排放量也呈现出了快速的上升趋势,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同时,煤化工废气通常是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的生态环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能明显改善汽车在冰、雪、湿滑及沙地等弱附着路面的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目前,国外已有装备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产品和专利的车辆问世。国内在驱动防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