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DC-CIK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及骨髓来源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one-Induced Kilker,CIK)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源性DC,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eytometry,FCM)检测鉴定DC细胞CD80、CD86.MHC Ⅱ、CDllc表达情况。分为IL-15处理和未处理条件下培养CIK、DC-CIK细胞,通过FCM鉴定CIK细胞中CD3+、CD3+CD8+、 CD3+NK1.1+表达情况。培养分组:CIK,CIK+IL-15,CIK+DC,CIK+IL-15+DC观察IL-15及DC对CI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FCM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的变化。将CIK细胞及IL-15刺激后的CIK分别与DC以5:1效靶比进行培养,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FCM检测其表型变化,同时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检验杀伤活性。数据通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每只小鼠骨髓细胞可培养出(5.5±0.5)×106个DC,且FCM检测显示DC高表达CD80(95.0+1.2%).CD86(88.5±1.4%).MHC-Ⅱ(89.2±1.2%)及CDllc(83.3±1.7%).每只小鼠脾脏可获得约(4.5±0.5)×106个CIK细胞,在第14天时35.0±2.7%的细胞为CD3+、18.8±2.4%的细胞为CD3+CD8+、17.1±2.5%的细胞为CD3+NK1.1+。.骨髓源树突细胞刺激及培养体系中加入IL-15后的CIK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常规对照组,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均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培养后小鼠脾源CIK细胞总数在第10、15天分别为(2.1±0.1)×107,(2.4±0.2)×107,与对照组(0.5×107)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IL-15刺激的CIK及DC-CI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在效靶比20:1时,共IL-15刺激的DC-CIK细胞对Hepal-6肝癌细胞杀伤率为(58.75±4.34)%。结论:培养基细胞因子选择法培养可收获大量的骨髓源DC,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培养大量脾脏来源的CIK。IL-15和骨髓源性DC均可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膜表面抗原的表达率,且二者具有叠加效应。DC刺激增加CIK细胞抗肿瘤细胞的活性,IL-15作用下DC-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进一步增强。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中国画改革的浪潮席卷整个画坛之际,画家们纷纷为中国画寻求新的出路。早年的学画之途使于非筒并没有成为传统的文人画家,在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他并没有
目的:通过与传统NK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方案比较,建立高效高质量的NK细胞体外扩增方案,并探讨其杀伤机制。方法:以传统的NK细胞体外扩增方案(方案1)为基础,分别加入IL-18(方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较快发展。尽管我国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产业化经营也处于初级阶段,但乡村旅游在
独立学院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产物,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独
研究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有极大的推进作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经济、政治
该文介绍了数据加密的基础概念、数据加密的重要加密方法和数据加密技巧,分析了数据加密技巧在银行系统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设计了信息安全系统来满
自从世上有了编辑这个职业以来,人们就从谋求这一职业的长远发展计,自觉不自觉地在倡导其自身的行业精神,用于行业自律.我国自现代意义的编辑行业出现以来,无论是张元济、邹
本研究有以下三个目的:(1)研究中小型企业青年员工的组织公平感、心理契约和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状况;(2)研究中小型企业青年员工的组织公平感、心理契约和工作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土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假
本文通过查阅古医集文献,梳理先秦至今的相关肾虚血瘀的理论认识,研究发现,秦汉时期,《内经》多处记述了肾虚、肾气虚、血瘀的症状及病因病机,《伤寒论》宗辨证论治之大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