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万山汞矿区典型流域汞的质量平衡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x_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汞都”之称的万山汞矿,一直是汞污染研究的重点区域,其汞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尽管汞矿开采和冶炼活动已在2001年停止,但当地的环境汞污染问题仍很严重,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论文以贵州万山区敖寨-下溪河为核心,万山镇、敖寨乡和下溪乡作为研究区,对167.70km2面积的汞矿表生环境开展了汞的质量平衡研究。论文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结合野外采样,系统地研究了土壤、水体、大气汞的分布特征,并基于GIS平台和模型工具,估算了土壤汞的承载量、地表汞的迁移量、土壤向大气的释汞量、大气汞干湿沉降量,以及土壤汞向水体的迁移量:基于以上估算,最终建立万山典型流域汞循环质量平衡。   1、土壤中汞的分布   研究区土壤遭到严重汞污染,土壤中汞含量范围为0.10~790mg·kg-1,远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0.070m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汞含量的差异较大,稻田土、灌木土和林地土中总汞含量变化范围为0.12~790、0.30~740、0.13~310和0.11~300mg·kg-1。土壤总汞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母质、大气汞的干湿沉降和地表径流;其中,地表径流中的汞对耕作土壤汞的贡献最大,远远超过大气汞的沉降。   汞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矿渣堆附近的土壤汞含量最高,离矿渣堆4~8km后,土壤汞含量则急剧下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汞含量与距离均表现出了负相关关系,土壤汞分布特征与大气汞和地表水中汞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垂直剖面上,自然土壤THg含量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汞含量与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耕作土壤汞含量随深度变化无明显规律,与有机质关系也不明显。   不同形态的汞在土壤中表现了不同的分布特征。可交换态汞在矿渣附近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在远离矿渣堆的区域,其比例逐渐增大至稳定。氧化态和有机结合态汞的分布受环境Eh控制,随Eh降低,氧化态汞含量明显下降,有机结合态汞则呈增加趋势。残渣态汞占总汞较大的比例(79.6%),分布特点受外界的迁移条件控制。   2、大气沉降汞的分布   研究选择深冲(轻污染区)、大水溪(汞矿渣堆)和苏朋(土法炼汞区)三个监测点,发现露天雨中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2.60ng·L-1、814.10ng·L-1和7490ng·L-1;穿透雨中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80ng·L-1、3390ng·L-1和9640ng·L-1。研究区所有穿透雨样品中汞含量显著高于相对应的露天雨中含量的1~7倍,而土法炼汞区雨水中汞含量远高于其他采样点,是研究区主要的大气汞贡献源。   调查数据显示,研究区大气汞浓度范围为17~5680ng·m-3。采样期间白天较高的汞浓度分别出现在汞矿渣堆附近、居民居住区和土法炼汞区,夜间汞含量明显降低。大气汞的来源主要为土法炼汞活动、冶炼炉渣的释汞过程,居民生产生活的燃煤释放也是矿区大气汞的一个来源,但与其他来源相比,贡献程度较小。   降雨可有效地冲刷大气中的颗粒态汞,因此雨水样品中总汞与颗粒态汞表现出极好的相关性。当大气中颗粒态汞含量较低时,Hg0在气相或液相中的氧化是大气汞沉降的主要过程。上述三个监测点中,深冲雨水样品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大水溪和苏朋两监测点未观测到明显的相关关系,暗示人为活动向大气释放的汞在大气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较复杂,不同于自然释汞源。   3、地表水中汞的分布和迁移   万山地表水中汞含量变化范围大,为1.90~12000ng·L-1。矿渣堆附近100~500m范围内的水体中汞含量高达12000ng·L-1,矿渣堆的上游和距矿渣堆6~8km以外的区域中,地表水中汞含量明显下降,低于我国饮用天然水中汞含量限制值0.10μg·L-1。   受矿渣影响的水体中颗粒态汞占主导,河流水动力条件的减弱可导致颗粒态汞发生沉降,使得下游河流水体中汞含量迅速下降。河流下游溶解态汞占的比例逐渐增大。活性汞在水体中的含量相对较低,与溶解态汞的分布特征一致。   矿渣堆的淋滤液呈强碱性(pH范围为7.50~11),与淋滤液中存在有大量的CaO和MgO等有关。而万山地表水一般呈偏碱性,这与当地的喀斯特地质背景有关。   4、万山典型流域汞的质量平衡   基于万山已往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的采样结果,对研究区土壤汞的估算表明,研究区从表层土壤到母质层中汞有1526t,其中自然土中有226t,耕作土共为1300t。耕作土中,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汞输入量高达1230t。   利用RUSLE(Revised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计算研究区年土壤侵蚀量为23万t,即每年约有0.60mm厚度的土壤流失,由此导致的土壤汞流失量为505kg,平均流失速率为3.02kg·km-2·yr-1。土壤汞的流失不仅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表现为灌木土>旱地>裸地>林地>稻田,还与土壤坡度有关,全区坡度大于50°的区域,汞流失量达502.70kg·yr-1。   利用Arrhenius方程,估算研究区表层土壤向大气的年释汞量约80kg,其中自然土壤年释汞量高达79.90kg,占总量的99.9%,而耕作土壤汞的年释放量0.10kg,仅占总量的0.01%。汞污染最严重的耕作土,汞迁移量较小,向大气释放量也很低。由于耕作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本,这使得耕作土的汞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采用MultipleResistance模型估算实现,研究区大气汞的年湿沉降量为21.50kg,年干沉降量为167.50kg。深冲(轻污染区)、大水溪(汞矿渣堆)和苏朋(土法炼汞区)三个监测点湿沉降通量分别为29.90μg·m-2·yr-1、68.10μg·m-2·yr-1、592.60μg·m-2·yr-1,干沉降通量分别为378μg·m-2·yr-1、2600μg·m-2·y-r-1、6170μg·m-2·yr-1。研究区大气汞的沉降以干沉降为主,其沉降量是湿沉降的10.4~37.9倍。   基于HEC-HMS平台,利用每曰降雨数据模拟地表径流量,并采用WASP模拟地表径流中汞的迁移量,研究结果显示,矿渣是地表水中汞的重要来源,每年流经矿渣堆的地表径流将带入河流中约10.28kg的总汞。敖寨河和下溪河中,每年将有6.88kg的汞沉降至河床沉积物中,通过地表水流出研究区外的汞共有3.40kg·yr-1。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泥岩是中生界原油的主要油源岩,目前在研究区中生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中生界主要目的层的油源分析上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但是在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华大地上又揭起了赏玉.识玉的热潮.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玉早已超出了物质的范畴,人们对玉的赏识,已成为一种精神依托,一种文化的象征.翡翠作为
中甸岛弧位于义敦岛弧的南端,是在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区内岛弧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均非常强烈,并广泛发育有与印支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斑岩型、
重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摄取、吸入、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矿业活动往往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同时它也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物
广西贵港市龙头山金矿是一个由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型金矿,其大地构造位置为大瑶山隆起的西南端、镇龙山隆起的北东侧。经过对该矿区长期的地质工作和研究,前人在其地质特征
河口及近岸系统是陆地海洋间重要的界面,不但决定了陆地向海洋输送的物质通量,同时作为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和环境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了两个典型陆
学位
内蒙古高原是现代内陆盐湖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区盐湖以数量多、面积小、分布广泛为特点。本文考察了分布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盐湖区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分布区的14个
目前国内外对于碳酸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孔隙特征和所含有机碳,油气储存以及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其作为饰面石材的关注较少,研究石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