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地震的这一自然现象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关注,在已有的传统抗震理论基础上,新的抗震理念层出不穷。为了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前的结构设计通常采用加强结构构件的性能(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方式来减轻震害。经过研究表明,传统的抗震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震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产生了基础隔震、粘滞阻尼器减震等一系列消能减振的抗震方式,形成了新型的抗震设计理念。结合前人所进行的研究,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以某7层纯框架结构为背景,分别采用设置隔震支座和布置粘滞阻尼器两种方式对该结构进行减振控制,将减振控制后的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原结构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种减振控制方式的不同。(2)在确定了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的型号及参数后,先把隔震支座布置在结构中,计算该模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情况,之后调节粘滞阻尼器在结构中的数量和布置并进行相同的计算,保证两者的位移减震率相近,再对上面建立的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采用基础隔震减振控制的建筑的自振周期较原结构有所增大,而采用粘滞阻尼器结构的自振周期变化较小,说明二者对结构抗震性能加强的原理有较大差异。同时,比较这三种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3)对原框架模型和隔震结构模型、粘滞阻尼器结构模型分别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在比较了各结构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塑性铰发展情况,以及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的耗能特性,得出:不论是基础隔震还是粘滞阻尼器减震,都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但隔震结构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更加明显。(4)对原框架结构和隔震结构、粘滞阻尼器结构分别进行Pushover分析。通过观察各结构中塑性铰的发展情况和产生数量,得出了两种减振控制方式均可以保护结构构件、抑制塑性铰的发展,但隔震结构中出现的塑性铰数量比粘滞阻尼器结构中更少,出现的速度也更慢。通过分析这三个模型的性能点,得出采用基础隔震的结构有更好的耗能性能。(5)当遇到偶然作用时,结构可能会发生危害性极大的竖向连续倒塌的现象,由于地震作用也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作用,因此,该项性能也可以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美国的GSA2003规范,对以上三种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粘滞阻尼器在提高抗竖向连续倒塌性能上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