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城市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我们发现一方面道路改造工程与巨大尺度的建设项目不断吞噬着老街巷及其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另一方面在新城区中,街道形态被机动交通的高效通行与城市面貌的整齐统一所主导,人的需要被忽视,街道生活正被迫消失,甚至出现难以构建宜人的街道环境的问题。中国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关于街道的定义和设计方法直接沿用自交通规划专业的道路设计,是从其交通容量、通行速度等方面定义道路的等级和宽度。街道的生活性既没有被充分认识,也少有相关描述手段,更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因此虽然生活性街道在公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城市中的大部分生活性街道都是在使用者的自发行为下被塑造的,并与以机动交通为主导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发生着日益明显的冲突。 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关注公众眼中的城市邻里公共空间的品质,认为生活性街道一方面是中国城市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符合使用者的真正需要,另一方面能有效应对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从形态类型学的基本思路入手,关注街道物质空间形态及其承载的人的行为活动,以南京城市为主要考察对象,基于系统的城市观察和问卷访谈,并将观察视野主要放在邻里街道的形态布局与生活性街道的空间塑造这两个层级。论文的主体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对邻里街道形态类型的描述呈现,捕捉其形态特征。(2)从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自下而上的修正两条线索展开,对生活性街道的发生规律与生成机制的探索和解析。(3)对如何在上与下的有序互动中规划和建构生活性街道的方法建议。 本文研究的指向和贡献包括:提升对城市街道的认识,打破以交通通行为单一目标的价值取向,将街道作为城市中为“人”服务的综合环境来看待和设计;拓展适合中国生活性街道的描述和诠释方法,解析其特征,还原其丰富性和变化;在考察和解析生活性街道发生规律及其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建议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与自下而上的修正维护相协调配合的塑造方法,并提出从“要素类型的设定”到“结构规则的引导”的实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