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的形成、生长、浸润和转移均有赖于血流提供养分,新生血管化的强度限制/决定了肿瘤生长速度。因此,抗血管新生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极有力的治疗手段。自Judah Folkmanl971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Tumor anagiogen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章以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关于肿瘤血管新生及抗血管新生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两高(高靶向性、高作用效率)、两低(低副反应、低耐药比例)”的特点,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应用于人体后疗效却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由于药物分子代谢特性等限制,常需大量、长期给药,副反应大为增加;此外,目前也缺少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体系。 相比之下,激发机体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反应,则可形成直接的杀伤效应,从而抑制和破坏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作用持久、效率高、避开了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效应等优势。实现这一方案首先需选择肿瘤和正常内皮细胞表达有明显差异、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的靶抗原。Flk-1(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在成人正常内皮细胞表达极低,多数组织中检测不到,而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增殖的内皮细胞上则高度表达,是目前公认的肿瘤内皮细胞较好的分子标志和靶抗原。但Flk-1属自身抗原,研究人员面临如何才能增强其免疫原性,打破免疫耐受激发有效免疫应答的难题。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发现2-3个串联的补体C3裂解片段C3d具有强烈的免疫佐剂效应,可大大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为克服这一障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研究利用了补体领域的这一重要发现,引入C3d作为分子内佐剂,制备了含有Flk-1胞外段265bp-2493bp(Flk-1extraeellular domain,Flk-1ECD和串联的3个C3d(C3d3)融合基因的DNA疫苗,并利用动物模型初步观察了该疫苗对膀胱肿瘤生长的抑制效应,为开发安全、有效的肿瘤抗血管新生疫苗打下了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