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氧化碳排放与可再生能源转型的经济驱动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六篇独立的文章,涉及两个不同的研究主题:二氧化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费,这两者都是在减缓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除了第1章的介绍,论文的每一章都是一篇论文,独立解决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前三篇文章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其余三篇论文集中探讨了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驱动因素,以此作为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第一篇文章(第2章)研究了工业化对尼日利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文章采用Kaya恒等式框架并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尼日利亚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负相关关系,这与传统上论文工业结构转型对环境有害的观念相悖。在第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第二篇文章(第3章)通过研究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验证了五个非洲国家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有效性。文章进一步将经济发展分解为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采用了 STIRPAT经验模型和面板协整方法。结果表明,EKC假说在非洲是无效的,不论经济发展是由农业还是工业化驱动。第三篇文章(第4章)进一步关注运输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它研究了城市化对亚洲运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私营部门投资在减少排放方面的作用。使用与第3章相同的方法,结果表明城市化对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取决于其他因素。还有证据表明,私营部门对运输部门的投资以及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对运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有减少的作用。此外,分析表明,对于具有相同城市化水平的两个亚洲国家,如果该国私营部门在运输部门和铁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较高,则其运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降低。第四篇文章(第5章)研究了影响可再生能源份额,特别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份额的因素。在向量误差校正模型的框架下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经济和金融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而贸易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和化石燃料工业的“游说效应”削弱了该消费。第五篇文章(第6章)基于前一篇文章,研究了四十六个国家中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非水电可再生电力在总用电量中的份额。使用面板协整方法,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消费的规模和份额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大多数是长期的。油价的上涨和金融发展在提高非水电可再生电力的规模和份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贸易开放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有显着的积极影响。经济发展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扩张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其在总用电量中的份额产生了负面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京都议定书”的认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资源租金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消费没有影响。最后一篇文章(第7章)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Ginarte-Park指数用于衡量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而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用于衡量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改革对可再生能源消费没有显着影响。
其他文献
文章从智能制造业着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城市间缺乏整体协同性、交通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欠完善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湾区可以从打造高端人才团队、完善基础设施等
我国水泥产能过剩在行业内已成为评论最多的话题,资料介绍,“2013年全国水泥产能达到35亿吨”,水泥产量24亿吨,新型干法比例达到90%以上。我国水泥产业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在满
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助人为乐的精神早已深入人们的脑海。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社会的发展却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分化。同时由于社会保
本文以不同氧取代改性壳聚糖为中间体,分别通过与羧甲基-β-环糊精酰氯化产物,6-单苯磺酰化β-环糊精(mono-6-O-tosylβ-CD)反应,或利用缩合剂通过缩合反应制备了四种β-环糊
气溶胶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已在全球范围获得广泛关注。卫星遥感技术大空间尺度范围的特点使其成为监测气溶胶的有效手段。目前,卫星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反演气溶胶的光学参数来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具有数量大和批次多的特点,因此评价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效果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国内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效果评估方
<正>近日,宁乡吉唯信金属粉体有限公司二期项目举行奠基典礼,投产后产值将达4亿元,税收贡献超过3000万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微细球形铝粉生产基地。
保定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以及旅游发展大会在保定的召开,为其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仍然有诸如发展质量参差不齐、民俗文化缺失和挖掘潜力不足的等问题制约其发展。鉴
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许多现实条件上中国赶不上韩日两国,但中国学生在多项身体指标测试中强于两国,说明了体育锻炼在身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