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华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重要一支,与欧美华文文学乃至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中呈现的由东西方文化二元矛盾或是当地种族文化对立引发的身份认同上的强烈焦虑感不同,泰华华文文学呈现出了一种混合性的身份认同:他们热爱这片“微笑的土地”,积极建构着泰国公民身份;在与泰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他们自觉追寻着自身的族裔身份;同时在文化归属感的经营上,他们更多的是对血缘之地——中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他们从移民者的身份出发,超越了族群身份建构的焦虑,在异域的天空之下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弥合历史的伤痕。本文旨以泰华作家的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尝试对六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身份认同意识进行一个梳理从而揭示其身份认同上的独特性,并以此窥见泰华人在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艰难的文化适应与抵抗文化失语的努力。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北望神州——乡愁视野下的身份寻觅。这一部分主要从作家坚守的“中国情结”出发,分析他们在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心态转变中所引发的乡愁想象与家园记忆,并将他们的“中国情结”归纳为三个层面:“中国意识下的家园想象”、“神灵崇拜与祖先崇拜”以及“语言即存在”,在统观文学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论述揭示泰华作家对维系中华之根的努力。第二部分:湄南之滨——本土化进程中的身份构建。通过对文学文本中唐人街意象设置的分析以及异族交往模式下华人对泰人的立场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文学处理策略分析,对华人的本土身份的建构进行解读。第三部分:理性书写——历史与现实贯通中的身份融合。通过分析泰华文学中对身份追寻的艺术处理策略,从怀旧认同与异托邦式的想象两个角度对泰华文学中的混合身份认同加以探讨。泰华文学只有在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经营文化之根的同时,并和泰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的对话中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它才会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大花园中呈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